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

王玉伦 非遗传承评论16,984字数 2118阅读7分3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 王玉伦)贵州消息:“2006年,彝族撮泰吉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道华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4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撮泰吉被誉为“人类的祖宗戏”,“撮”为“人”,“泰”为“进化”、“变化”,“ 吉”为“玩耍”、“游戏”、“表演”等意,撮泰吉简称“变人戏”。撮泰吉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5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6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7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8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倮嘎是彝语地名,汉语意为石头寨,这也是文道华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地方。千百年间,倮嘎村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一尘不染,使得这里保留了最原始传统的戏剧艺术——撮泰吉。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9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0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1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2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3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在表演撮泰吉前,需要准备面具、神牛和神兽。做面具用的圆木必须等树的湿气完全晾干以后方能取用,这样做出的面具才结实、耐用、不易变形。砍、劈、凿、刻、划、削、磨,十多道工序让朴实无华的原木发生了腐朽化神奇的效果。做好面具的模型后,用黑色的锅烟灰或墨水刷黑面具,石灰和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画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的面具粗犷、神秘、古朴。

面具是撮泰吉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戴上这些特制面具就能和古老的彝族先人们对话。横波纹是阿布摩专用,贴白胡须、斜波纹是阿达姆和麻洪摩专用,麻洪摩的面具贴黑胡须,竖波纹是嘿布所用。面具的大小也有区别、阿布摩的面具最大、阿安的面具最小。神牛和神兽的制作工艺也不简单,竹子是制作神牛、神兽的主要材料。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4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5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6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7

终于到了举行撮泰吉的这一天。这是祖先们从远古走来时的身影,阿布摩带领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拄着木棍从岩石丛中艰难地走出,他们迈着罗圈腿踉跄行走,发出猿猴般的叫声,表示远古人类还未成形,他们戴上白布和黑布制成的尖锥形头冠,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象征原始社会初期的裸体。他们中有扮作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惹嘎阿布(山林爷爷)、戴白须面具的阿布摩(1700岁老爷爷)、戴无须面具的女性阿达姆(1500老婆婆)、戴黑须面具麻洪摩 (1200岁带兵将军)、嘿布(1000岁诙谐幽默者)及戴无须小面具的阿安。在他们的手足舞蹈,一屏一吸间,仿佛时空穿越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这是人类进化的轨迹,也是文明传承的脉搏。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8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19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0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1

祖先们开荒辟野,播粮济灾,这是全戏的核心部分,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接着阿布摩等再现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犁地、播种、收割等劳动过程,劳动间歇穿插着吸烟、交媾、喂奶等动作,这是戏剧中原始的生殖崇拜,也是人类延续的足迹,后半段则是粮食喜获丰收,"撮泰"老人把大小仓库都装满了,惹嘎阿布向天地、神灵和粮食献酒。

每年的正月十五,惹戛阿布都要带领队伍到村子里串寨、扫火星,扫除灾难和瘟疫。扫火星是在夜间山野朦胧、惊险恐怖的气氛下进行,火堆璀璨发亮照亮了多年前祖先的身影,也照亮着子子孙孙们找寻希望的脚步。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2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3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4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5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6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7

“火”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是神圣的,“扫火星”是为了把火灾等不规矩的火星 “扫除”。每到一家,惹嘎阿布都要在火边念一段吉利的祝词,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从草房四角扯一把草,然后来到路口点燃茅草,把蛋埋入土中,口中念道:“火星走了!火星走了!”。人们围在火堆四周祈福明年有好收成。隔一年,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视其好坏判断当年的收成与祸福。

现年七十六岁的文道华12岁就开始学习撮泰吉。文道华在撮泰吉世家长大,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父亲还传授他一些祝词。祝词是“撮泰吉”世袭祖传的秘笈,外人是不传的,但要学会这些与现代彝族口语相差很大的古彝语口述的祝词,绝非一朝一夕能觉悟得透。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8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29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0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1

在过去的几年,年轻人争相到城里打工赚钱,以至于连一支表演队都组不齐人,撮泰吉面临着一个传承的危机。

文斌(文道华之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大人在表演撮泰吉,我在旁边看,那时候我就很想和他们一起表演。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扮演小孩(阿安),后来又扮演实则(神牛),适合什么就演什么。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睡,爸爸经常在说惹嘎阿布这个角色的台词,我就把他记下了。”

文斌:“后来我去深圳打工,打工时我在想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演不了了,如果我不去传承的话,就要失传了,在外面挣不挣钱都无所谓了,回去把撮泰吉传承起来。”

如今,文斌已近不惑之年,在他的带领下,一支中青年的演绎团队悄然而生。在文斌的身上仿佛又看到了文道华年盛时的风采与神气。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2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3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4

撮泰吉的远古记忆——彝族撮泰吉国家级传承人文道华-图片35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一个个文道华痴心不改、殚精竭虑、矢志不移地传承着撮泰吉这个古老的“戏剧活化石”,他们是撮泰吉传承绵延、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千年戏话薪火相承,撮泰吉生生不息。文道华在期待着下一年的撮泰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行动 非遗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行动是一项旨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行动旨在利用媒介传播提高公众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打造世界...
侨武结合的典范:当百年祠堂遇上国宝非遗 非遗传承

侨武结合的典范:当百年祠堂遇上国宝非遗

中国记录通讯社:2024年10月20日,江门市蓬江区丹灶乡百年侨建家祠德循林公祠前,万人空巷喜气洋洋,国家非遗蔡李佛拳、江门市非遗蔡李佛医药德循林公祠研学基地暨联合经联社传承训练基地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佳平影业走进从江采风,助力文旅新发展 非遗传承

佳平影业走进从江采风,助力文旅新发展

中国记录通讯社贵州消息:在金秋十月的暖阳中,贵州省文联的采风创作团一行,于15日至16日间,踏足从江县,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果的影视创作采风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从江县的文旅融合发展,增强其知名度和...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