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

中国记录新闻中心 文化中國 記錄中國评论33,344字数 3097阅读10分19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我与汉服结缘是在10年前的高中时代。当时因为喜爱中国古风歌曲,我初次接触到了汉服。之后,我在百度汉服吧和微博汉服商家吧上看了一些入门贴,学习了有关汉服形制和版型的知识。2012年,我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福建90后黄杨回忆道,“那时候的汉服圈子更闭塞更小众,几乎属于穿着汉服出门会被人斜着眼问‘韩服吗’‘吃饱了穿越吗’,或者边偷拍边窃窃私语的状态。现在,我们穿汉服走在路上,欣赏的目光多了,父母也由原来的不支持变得更理解我们了。”如今的黄杨已经研究生毕业工作一年多了,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她依旧会在节假日换上汉服外出游玩。

很多汉服爱好者,尤其是较早接触汉服的人,都有着和黄杨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汉服文化的复兴始于2002年前后的网络论坛,之后在网站和论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社团,开始进行更为专业的汉服复原研究。2004年开始,汉服爱好者们逐渐从线上交流转为线下集体活动,并在2007年前后进入社团化时期。

随着网络和短视频的发展,汉服的曝光率逐渐增大,汉服爱好者群体也从80后和90后,逐渐向下一个年龄层扩大。苏州一中沧海月明古韵社、都江堰中学子矜袖韵汉服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子衿汉服社……全国很多初高中都拥有独立的汉服社,还有一部分小学组织一年级学生穿汉服,戴长冠,参加开笔礼。

罗衣飘飘,衣袂翻飞,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汉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从服饰到传统文化

“汉服热”热起来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图片1

身着汉服参与投壶游戏的皇甫月骅。(本人提供)

皇甫月骅是一名从2009年开始接触汉服的90后,目前担任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汉服团体、北京汉服协会的副会长。“汉服火了或许是因为当年那一批喜欢汉服的孩子们长大了,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了。”她说,“穿上汉服后我更注意自己的坐立行走,而且在了解汉服知识的过程中,我还会主动去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又学习了古琴、射箭、骑马、制香等。深入了解汉服及其背后的文化之后你会发现,这些都是串联在一起的。”

目前,北京汉服协会有600多名注册会员,会定期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进行传统服饰、技艺、竞技体验以及礼仪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北京汉服协会与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共同开设了公益项目“含章讲谈”,面向北京市民进行包括文字、鼓乐、服饰、诵读等在内的科普讲座。华美的外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汉服,而汉服又为人们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

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图片2

身着汉服的杜胜南。(本人提供)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大二学生杜胜南出生于2000年。她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读高中时,便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校汉服社。“当时,我们的历史老师给同学们播放过有关汉服的科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再加上平时我就对汉服很感兴趣,所以就有了创办汉服社的想法。”杜胜南说。

大学后她加入了清华大学松风汉服社并担任社长。在她看来,汉服“热”了正是因为其蕴含的文化魅力和传统审美观,而这也是汉服带给她最大的影响。“接触汉服提升了我的色彩辨别和搭配能力,而且服饰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这也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她说。

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图片3

2018年松风汉服社春季招新活动照片。(杜胜南提供)

目前,她所在的松风汉服社有278名在籍会员,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和年级,而最令她感到惊讶的是,会员中还有约20%左右的留学生。去年10月,松风汉服社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合办了“汉服之夜”主题活动,多位留学生也以模特的身份自发参加活动并试穿了汉服。在活动中,杜胜南和两位美籍华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她说:“让我感慨最深的是,他们甚至他们的父母也都是在美国长大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但当你和他们聊起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时,他们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一件衣服,让出生在相距万里的不同大陆的人找到了文化共鸣。

从传统中走出的个性化表达

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图片4

身着汉服的郑楠薷(左)在国家博物馆观展。(本人提供)

“对我来说,汉服就像水和空气,是很自然的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郑楠薷说道。别看她今年刚21岁,但穿汉服、了解汉服文化也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汉服已经完全融入她的生活。“就像衣柜里任何一件衣服一样,买汉服就是用来穿的嘛。”郑楠薷解释说,“所以除了形制、版型之外我还会注重它的实用性,有时候网购,有时候自己买布料量身定做。”上课、逛街的时候她会穿方便行动的便服、燕居服,过年的时候她会穿更华丽的礼服去给长辈拜年,来年的毕业典礼,她计划穿一件鸾凤织金通肩琵琶袖袄,搭配满地金璎珞织金裙出席。在她看来,并不是为了穿汉服而穿汉服,而是选择更适合特定场景的汉服去穿。汉服拓宽了她对美的定义,而她也为汉服之美做了自己的注脚。

汉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自我表达-图片5

将汉服与其他时尚元素混搭为一体的许刚玉(本人提供)

95后北京女孩许刚玉对汉服的理解更彰显个性和自由。她原本就喜欢做手工,2012年第一次接触汉服之后,她从零开始学习使用缝纫机,亲手缝制了第一套自己的汉服。随着衣柜里不同种类的汉服日益增多,她会将汉服和其他现代服饰混搭,有时还会背上自己喜爱的日式单肩包,让自己的衣着打扮变得更加个性化。除了表现美,汉服还给她带去了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现在她担任北京汉服协会副会长,活动策划以外,她还主动承担起制作橡皮章、纪念卡等小礼物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据《汉服资讯》在2019年1月发布的《2018年汉服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汉服市场的主体消费人群达204.18万人,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2.87%。目前汉服爱好者的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其中,年龄在19-24岁的占总人数的52.14%,16-18岁的占总人数的26.76%,并且18岁以下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在已经有网友分享将汉服改成Lo裙的教程,今年万圣节,还有商家以古画《骷髅幻戏图》为灵感,在保持传统宫灯裙襴排布结构的基础上,配以“万圣”字样。可以想象,随着汉服爱好者的低龄化,汉服表达将变得更加个性多元。

火了的汉服应何去何从? 

——文化科普及行业规范仍有待深入 

汉服热在给人们带去新的审美和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催生了汉服及周边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年末,汉服商家已超过800家,同比增长24%,分布于28个省、区和直辖市,产业总规模约10.9亿元。

“现在的‘汉服热’已不仅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更是一个正在扩大的新兴行业。”以推广汉服、复兴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华夏文化研习会副会长龙翔说,“很多公司和企业加入到汉服产业链中,推动了汉服产业的发展,但也出现过企业因为缺乏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搞错汉服形制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婚庆公司在策划传统婚礼的时候,在汉服选择及中式婚礼礼仪流程上出现了常识性错误,对汉服推广造成了不良影响。”

除了“不懂”所造成的问题,汉服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为了经济利益而“明知故犯”的问题——山寨。设计制作一件纯手工、高品质汉服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但随着汉服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商家铤而走险,或抄袭他人设计,或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或采用形制不规范的设计,这样的“山寨”汉服被汉服爱好者戏称为“山货”,穿山货的人则被称为“穿山甲”。当然,汉服本就是从历史中复原而来的,其还原过程有赖于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考证。对于当今的汉服爱好者和汉服产业从业者来说,要如何辨别真假、定义原创;为了更适合现代生活和审美,多大程度的改良设计可以被接受;汉服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都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更新:2019-11-27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