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红藜种出健康新未来:双微理论-引领农业与药食同源融合发展

中国记录新闻网 乡村振兴评论68,9552字数 6337阅读21分7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讯:据记者邓舒颖连续的跟踪采访,在广东韶关乐昌市的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试验田里,一片橙红与金黄交织的新绿正在茁壮成熟收割——这是来自台湾的”谷物红宝石”红藜,在粤北土地上首次试种成功。2025年7月,在沈阳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这一承载着两岸农业合作希望的特色作物成为焦点,其系列深加工产品惊艳亮相,展现了从”种子”到”产业”的全链路潜力。据了解在这场农业创新实践的背后,是国稻种芯(广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的携手合作,他们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为指引,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修订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在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结合的”双微理论”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台湾红藜种出健康新未来:双微理论-引领农业与药食同源融合发展-图片1

一、红藜引种:台湾”谷物红宝石”在粤北落地生根

1.1 台湾红藜的营养价值与文化底蕴

台湾红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是台湾原住民世代相传的”神圣作物”和传统主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证为”全球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超级食物”,被誉为”谷物界的红宝石”。这种原产于台湾的藜科植物,在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中不仅是主食,更承载着祈福、丰收的精神寓意。

据检测,台湾红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红藜中含有17.7克蛋白质,几乎与牛肉相当;富含膳食纤维,是红薯的6倍,是藜麦燕麦的3倍;钙质是大米的50倍。此外,红藜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特别是锌含量高达15mg/100g(约是牡蛎的2倍),与硒元素协同作用,可辅助维持前列腺健康;支链氨基酸(BCAA)则能直接被肌肉利用,减少运动后乳酸堆积。

1.2 粤北试种:两岸农业合作的”试验田”

2025年,在乐昌市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台湾红藜的引种取得了成功。首期试种的台湾花莲红藜品种经实地验证,实现”实际挂果、生长良好”,验证了其在乐昌气候、环境中的适配性,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科学基础。

这一项目由乐昌市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携手实施,以”品种引进—技术适配—产业落地”为主线,构建起三产融合的立体发展格局。2025年项目正式启动签约,双方以”村集体引进+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大陆基层场景优势与台湾农业技术资源,推动红藜从”单一种植”向”产业化运营”跨越。

国稻种芯(广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泗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台湾红藜在粤北的成功试种,是我们践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的具体行动。这种’高营养、易种植、强适配’的作物,不仅能丰富当地农产品种类,还能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二、政策引领:国家战略为红藜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2.1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的营养导向

2025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为新时代国民饮食健康指明了方向。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到2030年,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食物与营养素摄入方面,《纲要》倡导:”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保持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25~30克”。同时,《纲要》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生产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并将”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和消费”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广州市中科微量元素科学研究院院长、国粮药食科特派(济南)研学院李喜贵指出:”《纲要》的发布恰逢其时,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每天只有10.8克左右,不到推荐量的一半。同时,微量元素缺乏问题也相当突出,特别是锌、硒等元素的缺乏率高达42.3%。”

台湾红藜种出健康新未来:双微理论-引领农业与药食同源融合发展-图片2

2.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药食同源与治未病理念

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膳服务的发展。2025年5月,该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膳服务,并推动中医医院加强营养科、治未病科建设,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介绍,该局已将食养药膳纳入多个国家健康战略文件,并在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50多个中医护理方案、20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中融入饮食调护内容,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系推广运用。

“中医有句话叫做’药食同源’,指的是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李喜贵解释道,”台湾红藜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性作物,既可以作为食品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药物辅助治疗,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的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

三、双微理论: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的营养革命

3.1 双微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创新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李喜贵提出的”双微理论”——即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的结合,正逐渐成为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和国粮药食双微体系健康管理系统的热门话题。

“双微理论通过膳食纤维与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构建人体’微生态-微营养’双重防御体系。”李喜贵在康泽集团”轻医疗-势必燃”十周年庆典上解释道,”这种协同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类似’纤维素载体效应’——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在肠道形成网状结构,使锌、铁等微量元素吸收率提升30%-45%。”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中国居民微量营养素白皮书》数据显示,现代人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不足推荐量的60%,而锌、硒等必需微量元素缺乏率高达42.3%。李喜贵强调:”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双微理论的提出促进了生物科技引领食品体系新变革,这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产品组合以及全面多维解决方案,更是打造了一场从农场到餐桌的生物科技之旅。”

3.2 微囊化缓释技术的应用与突破

为实现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的高效结合,李喜贵团队研发了”微囊化缓释技术”,将微量元素包裹在抗性糊精基质中,经实验证实其生物利用率比传统富硒食品提高2.3倍。这一技术创新正是基于双微理论的”时空匹配”原则——让微量元素释放节奏与膳食纤维的发酵周期同步,从而精准作用于肠道菌群活跃期。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山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泗洲介绍:”我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台湾红藜产品的开发中,通过微囊化处理,不仅提高了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还解决了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结合时可能出现的相互干扰问题。”

李喜贵进一步展示了研究院与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联合开发的”双微指数评估系统”。这套包含17项核心指标的算法模型,能对食品中300余种营养素组合进行效能预测。”比如传统观念认为高纤维会影响钙吸收,但我们通过动态模拟发现,特定聚合度的菊粉反而能促进钙离子转运,这个发现已经应用于儿童营养棒的配方优化。”

四、红藜产业:从试验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

4.1 红藜种植的产业化实践

台湾红藜在粤北的成功试种,只是红藜产业发展的起点。据介绍,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已在辽宁桓仁、辽中、清原等地建立”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并推出红藜养生汤包、红藜参茶、红藜炒青、红藜饼干、红藜挂面等特色产品。

2025年7月12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红藜现代生态农业以”藜酷THE RUBY IN GRAINS”(谷物红宝石)为主题,携台湾红藜籽粒、秆及深加工产品亮相,成为展会”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双主题的生动注脚。展台中央,红藜籽粒与秆的实物样本并列陈列,搭配罐装、玻璃瓶装等深加工产品(如果泥、养生茶饮),直观呈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成果。

“我们不仅种活了红藜,更蹚出了一条’试验验证可行性、产业放大价值感’的新路。”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何先生表示,项目通过”小品种”撬动”大产业”,为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风险可控、效益可期”的实践样本。

4.2 功能性产品开发与健康管理

台湾红藜不仅是一种特色作物,更是一种具有显著健康功效的功能性食材。研究表明,台湾红藜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植物甾醇、蜕皮激素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台湾红藜的生物活性基础,使其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肥胖等多种健康功效。

基于双微理论,国稻种芯与红藜现代生态农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功能性产品。据李喜贵介绍,这些产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

抗肥胖产品开发:台湾红藜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积累,改善血糖特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研究表明,红藜多糖可以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肪生成。

糖尿病辅助治疗:台湾红藜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红藜提取物可以降低肥胖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此外,红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反应。

肠道健康产品:台湾红藜中的膳食纤维和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研究表明,红藜总皂苷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相关炎症。

“我们正在开发以台湾红藜为基础的新型抗肥胖药物和功能性食品,为肥胖症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李喜贵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已形成《功能性食品微量元素强化指南》行业标准草案,即将由国家卫健委发布实施。”

五、中医药膳与红藜产品的创新融合

5.1 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红藜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中强调,中医治未病科应”开展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与干预,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等服务”。这一理念与台湾红藜的健康价值高度契合。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50多个中医护理方案、20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中,均包含有饮食调护内容。欧阳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指导中医医院加强营养科、治未病科设置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服务。”

邓泗洲介绍:”我们正在与多家中医医院合作,将台湾红藜产品引入中医治未病科的膳食指导中。例如,我们开发的红藜茶可以作为’未病先防’的日常饮品,而红藜饼干则适合作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健康零食。”

5.2 药食同源理念下的红藜药膳开发

“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膳研究会发布了《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医疗机构高血压食疗药膳技术指南》《春季节气养生药膳指南》等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为红藜药膳开发提供了标准化支持。

基于药食同源理念,国稻种芯与红藜现代生态农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红藜药膳产品。”我们遵循’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体现辨证施膳的独特性。”邓泗洲介绍,”例如,针对春季阳气上升的特点,我们开发了红藜参茶;而针对夏季湿气较重的情况,则开发了红藜茯苓汤包。”

李喜贵指出:”台湾红藜作为广东省立法保护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其安全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它既可以作为食品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药物辅助治疗,使用方便,易于接受。”

六、两岸合作:红藜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6.1 台胞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台湾红藜在粤北的试种与产业化,是台胞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2024年11月,”投身’百千万’,台胞在行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粤台农友恳谈会在东莞召开,成为粤台农业交流的鲜活案例。

广东省台办副主任肖兵在恳谈会上指出,”百千万工程”为台胞台商开辟了”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新舞台,依托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平台,粤台农业已在品种研发、冷链物流、农旅融合等领域形成12个合作项目,此次红藜项目正是”政策赋能、企业发力、乡村受益”的典型缩影。

红藜企业董事长孟鸣身着台湾少数民族服饰亮相恳谈会,分享了企业从辽宁万亩红藜基地到广东楼下村的”北上历程”:”粤北生态环境与台湾花莲高度相似,我们带着技术、带着感情来,就是想让大陆消费者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她透露,企业计划5年内在广东完成建设红藜产业园,同步开发”红藜文化体验游”,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6.2 红藜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

作为农业合作的”试验田”,楼下村合作社创新学习台湾农业”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理念,今后将规划建设”红藜主题农园”,配套建设品种展示馆、DIY加工坊、民宿体验区,预计2030年吸引超5万人次游客,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带走”的乡村文旅IP。

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红藜现代生态农业以”藜酷THE RUBY IN GRAINS”(谷物红宝石)为主题的展台设计,也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理念。展台背景墙上,”台湾花莲红藜大陆种植项目””乡村振兴新亮点””全民健康新文化”等标语与少数民族人物、红藜作物图片交相辉映,传递出两岸农业合作的文化温度。

邓泗洲表示:”明年我们不仅要把红藜作为一种农作物来种植,更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发展。通过’红藜+’的模式,将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两岸特色的乡村振兴典范。”

七、专家观点:红藜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7.1 从单点突破到示范引领

李喜贵认为,台湾红藜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效益的直接显现,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两岸融合+乡村振兴”路径。”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项目带动村农户参与种植,加工环节优先吸纳劳动力,让发展成果更直接惠及村民。”

在谈到红藜产业的未来发展时,李喜贵提出了”反向创新”理念:”不是所有添加剂都不健康,我们从传统腊肉工艺中发现,特定发酵产生的支链氨基酸能与膳食纤维形成有机锌复合物。现在团队正在用现代工艺重现这种古老智慧。”他预告研究院即将启动”中华发酵食品营养素图谱”项目,计划系统挖掘100种传统食品中的双微协同范式。

邓泗洲则强调:”我们将继续秉承’科技兴农、造福社会’的宗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7.2 大健康产业中的红藜价值

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食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食品企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

李喜贵表示:”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由于日益紧张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压力和疲劳不断增加,情绪健康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山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必定坚持不懈、不忘初心致力于以国稻种芯功能性水稻为原材料,并结合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益生菌等健康功能成为产品创新的方向。”

对于红藜产业的未来,李喜贵充满信心:”台湾红藜的抗肥胖研究对肥胖症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肥胖防治新选择,有助于改善肥胖症人员的健康状况。同时,台湾红藜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预防脂肪肝等,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八、结语:红藜产业的健康价值与社会意义

从台湾花莲到辽东平原再到粤北山区,红藜种子的落地生根,既是台胞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更是粤台农业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时代注脚。

台湾红藜的抗肥胖研究为肥胖症人员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成为肥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推广,台湾红藜将为全球肥胖防治做出重要贡献。

李喜贵在康泽十年庆典的闭幕总结时表示:”这个由膳食纤维骨架和微量元素节点构成的三维网络,就是我们为’食品3.0时代’设计的营养密码。当行业学会用分子语言对话人体需求时,轻医疗才能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初衷。”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在山西大同召开 乡村振兴

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在山西大同召开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厍红英)大同消息:盛夏时节,古都大同又到一年黄花丰收季。7月22日,第八届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主场活动——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等...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