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密集出台政策文件的背后,是近年来砂石资源的紧缺和价格暴涨,也意味着砂石产业迎来了一轮难得的投资机会。
一砂难求,甚至“论斤卖”的砂石产业,将结束暴利时代,走上供需平衡、价格合理、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十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机制砂石,优化机制砂石开发布局,加强非法采砂综合治理,鼓励利用固废资源制造再生砂石,严厉打击互相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哄抬价格以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和价格秩序。
这是继2019年11月十部门《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出台的关于砂石行业发展的又一个专门性指导文件。密集出台政策文件的背后,是近年来砂石资源的紧缺和价格暴涨,也意味着砂石产业迎来了一轮难得的投资机会。
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上涨
砂石,也称骨料、集料,主要包括天然砂、机制砂两大类,是混凝土、砂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基础设施、房地产、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领域,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行业数据显示,按我国年产销砂石骨料超200亿吨计算,产值约2万亿元。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杨姝影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砂石需求量相应持续增加。仅2016年至2018年,全国砂石骨料需求量就由约180亿吨增至200亿吨,增幅约11.1%。
而与此同时,河砂自然资源补给大幅减少、砂石替代资源发展不足。
数据显示,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我国主要江河年输砂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黄河输砂量减少了89%,长江输砂量减少了68%;珠江2000~2005年的平均输砂量不到最高水平的一半。
同时,全国部分江河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长期没有落地,部分地方规划编制落地也比较滞后,河道砂石储量、规划开采量、年度开采量等主要指标长期不清或难以确定,影响砂石总体开采供应。
此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未能形成砂石替代供应新渠道,供给结构始终没有质的改变。全国2017年产生建筑废弃物约24亿吨,仍以填埋为主,甚至乱堆乱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利用废弃物生产砂石骨料的产业几近空白,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造成环境污染。
杨姝影还表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挤出部分“劣质供给”的同时,却没有及时为具备资质和条件的企业“开门放行”,企业仍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形成新的供应能力。一些地方大幅限制砂石项目建设和原有合法项目延续审批。
据中国砂石协会和原国土资源部统计,2013年全国具备开采权的规模以上砂石企业有5.6万余家,到2017年降至1.7万家左右,大量合法企业被关停。
长期以来,砂石由本地就近供应,供需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近年来,受各有关部门执法监管全面趋严、运输成本增加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河北、江苏、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等许多地区出现砂石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情形,有的地区价格翻了一番。这一价格上涨趋势从2015年或2016年开始,延续至今。
杨姝影举例说,陕西省2015年实施开山采石整治行动后,采石业“多、小、散、乱”局面得到有效改观,砂石料供应量减少,但城镇化建设速度却逐年加快,导致价格成倍上涨。西安市建筑用砂和碎石价格2018年就均突破300元/立方米。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材料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砂石需求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三角集群、长江中游集群、成渝集群、中原集群、珠三角集群、京津冀集群、关中集群七大板块,占到了中国砂石市场消费量的60%。
砂源替代利用空间巨大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机制砂石。在规划布局、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联动,加快推动机制砂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机制砂石产品及应用标准规范体系,不断提高优质和专用产品应用比例。有序投放砂石采矿权,支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投放大型砂石采矿权。加快形成机制砂石优质产能,降低运输成本。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生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萍介绍,随着天然砂石资源枯竭,机制砂石逐渐替代天然砂石弥补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机制砂石已占建设用砂石的近70%。
机制砂石主要指由原生矿产资源经机械破碎、筛分、整形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砂石颗粒,具有技术装备先进、规模大、生产周期短、产品成分单一、粒径可调、质量可控等特点。国内一批重点工程均将机制砂石作为主要原料。
但目前,机制砂石行业面临着质量保障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发展水平低、局部供求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意见》还提出,积极推进砂源替代利用。逐步有序推进海砂开采利用。在符合安全、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综合利用废石、矿渣和尾矿等砂石资源,实现“变废为宝”。鼓励利用建筑拆除垃圾等固废资源生产砂石替代材料,清理不合理的区域限制措施,增加再生砂石供给。推动工程施工采挖砂石统筹利用。
我国砂质海岸长度占大陆海岸线长度的25.6%,具有丰富的陆源沉积物来源,近岸和广阔的大陆架浅海区域也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目前海砂利用主要集中在临海工业、港口码头、滨海旅游设施建设等围填海领域。
不过,中国环境科学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王璠介绍,由于海砂中氯离子锈蚀钢筋会导致建筑开裂,未经淡化的海砂不得用于建筑领域。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海砂开采运输销售使用管理通知》,严格控制违法违规海砂流入建筑市场。
另一方面,海砂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态环境要素。滥采海砂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包括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悬浮物浓度增加,作业油污、废水以及垃圾污染,底质变化影响海洋生物栖息、繁殖,鱼类资源削减,以及港口、航道以及工程设施安全风险等。
王璠认为,推广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以工业固废为原料生产砂石类产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固废堆存占用土地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砂石市场的一个重要补充。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量超过百亿吨,其中各类矿山的尾矿堆存量超过50亿吨,仅铁尾矿就达15亿吨;2017年城市建筑垃圾超过27亿吨;2019年全国钢产量近10亿吨,钢渣达2亿吨,综合利用率仅30%左右;磷化工行业产生的磷石膏堆存量超过7亿吨,并且以每年5千万吨的速度递增。
“开前门”与“堵后门”
《意见》以“有序”和“健康”为核心目标,明确了加快“开前门”、坚决“堵后门”的原则。
“开前门”就是鼓励未达到相关要求的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必要设施设备,尽快复工复产;“堵后门”就是对于法律法规有明确要求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禁止采砂采石活动;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开采、违规生产、非法盗采、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对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砂石行业粗放发展、无序开采的现象普遍存在,砂石行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加快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虽然行业整治工作取得一些进展,机制砂石企业数量由2013年5.6万家减至2018年的3.1万家,但“小、散、乱、污”现象依然突出,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机制砂石企业的产能占比不到20%,约30%的企业年产量不到100万吨,一些企业开采、破碎、筛分、装卸等生产环节颗粒物无组织排放严重。
大量砂石用量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占比高达70%以上,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全部采用公路运输,这既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带来巨大污染排放。据估算,目前砂石公路货运周转量占全国公路货运周转量2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近80万吨,约占全国机动车排放量的14%。
进入2020年,一些地方和大企业已加大砂石产业投资。根据湖南省国资委砂石工作专门会议要求,3月中旬,湖南黄金集团、湖南铁投、湘金矿投、湖南砂石等共同决定,做强省属国企砂石主业板块,尽快形成3000万吨砂石产能。
3月16日,一个总投资2亿元、1200吨/小时产能的砂石生产线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区开工,该项目也是台儿庄区202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17日,陕煤新材集团宣布在铜川市投资12亿元,一期规划建设一条年产1000万吨砂石生产线。
中国砂石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我国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城市群、省会城市周边、长江中下游水道及货物运输铁路沿途,规划建设20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工厂,同时配套规划建设20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原料矿山基地。通过规划整合,加快淘汏落后产能,实现全国大中型砂石原料矿山和大中型砂石生产工厂比例达到40%。
“许多企业和地方都意识到,砂石行业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闯出绿色发展新路子。”杨姝影说,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是最基本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将受到全方位的责任追究,不仅是“赚不到钱”“得不到GDP和财税收入”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