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宁夏消息:2024年8月19日-21日,应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和红寺堡区葡萄与葡萄酒协会邀请,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家团在当地展开葡萄酒产业调研活动,走访宁夏汇达阳光生态酒庄、吴忠市红寺堡酒庄等享誉国际的代表性葡萄酒企业,并与区政府领导、协会负责人和酒庄庄主举行座谈会,就红寺堡区葡萄酒企业在发展中尤其是销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专家团一行参观汇达阳光生态酒庄
红寺堡拥有知名酒庄二十八家,产出的葡萄酒在诸多国际国内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有着“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美誉。8月19日,专家团一行首先赴汇达阳光生态酒庄参观访问,了解葡萄种植、采酿、储存的整个工艺流程,并品鉴了获奖的佳酿。随后专家们对红寺堡酒庄的生产车间、储存酒窖和办公场所进行了实地走访。
红寺堡酒庄采用陶罐储存葡萄酒更具健康和成本优势
当天下午,红寺堡区政府为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家团举办专题座谈会,请专家们共同为红寺堡葡萄酒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红寺堡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杰君,红寺堡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谢继杰,红寺堡区葡萄与葡萄酒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忠市红寺堡酒庄庄主白军,协会第一副会长、宁夏罗兰马歌酒庄庄主马兴文,协会秘书长、宁夏康龙酒业董事长成峰,宁夏汇达阳光生态酒庄相关负责人等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
红寺堡区政府为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家团举办专题座谈会
专家团第二天在红寺堡区政府的安排下调研了宁夏移民博物馆。从秦汉起移民就对宁夏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关怀支持下实施的“1236工程”,将宁夏南部8个不适于居住县的群众搬迁妥善安置,红寺堡区就是20多年前在一片沙荒地上建起的移民区。拥有好土、气候干燥的特色,黄河水灌溉着十多万亩葡萄产业园,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为移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正是百姓的感恩心声。移民示范村——弘德村还建立了自己的村史馆,并生产了品种多样、健康营养的特色农产品。
专家团一行参观宁夏移民博物馆并合影留念
同样位于吴忠市的宁夏大河之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邀请专家团来答疑解惑,专家们在品尝了枸杞原浆、沙棘原浆等大河之洲的多款主打产品后,从产品结构、品牌设计、销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各自见解,公司董事长黄建中受益良多,期待获得专家进一步的指导。
专家团一行在大河之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调研座谈
21日上午,在结束对红寺堡葡萄酒产业调研之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在银川召开宁夏葡萄酒行业发展前景研讨会,专家团成员们集思广益,以渠道建设和销售策略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专家叶建华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带来墨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优质农产品》杂志特邀主编王谨认为,红寺堡的葡萄酒庄具有显著创新点,是国家工信部同国家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的具体实践,具备比肩“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打造“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实力和条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叶建华建议,红寺堡应讲好故事、擦亮品牌、转换赛道、创造市场,喊出“酿造中国人喜欢的葡萄酒”的响亮口号并吟诗相赠。《消费日报》原主编、国务院新闻办《城市漫步》杂志总编审阎肃从传播角度分析,红寺堡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应开拓更多传播途径和宣传渠道。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健康产业分会副会长李长景则提出,要具备全球视野,从全产业链和顶层设计入手,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中国式葡萄酒消费场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张雷从民生角度提醒,葡萄酒企业要提高认识水平,把葡萄酒事业放在帮助当地农民就业创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去理解践行。衡山书院院长、华夏文明基金(筹)发起人陈贻菊从传统文化角度建议,将中国古诗词注入葡萄酒文化中。宁夏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银川市工商联党委委员吕涵韵对红寺堡未来葡萄酒销售充满信心,相信文化的力量将激发产业活力。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架构未来课题组秘书长李海静透露,下一步将带领更多权威专家学者走进宁夏、助力葡萄酒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发展部主任龚熙雅表示,要精心培育红寺堡的葡萄酒庄,实现“专家请进来,智慧留下来,产品推出去”,绘出产业的美好未来。
专家团一行在叶建华相赠甲骨文“家和万事兴” 书法作品前合影
专家团本次宁夏调研最后一站是在银川考察西艺珍宝馆,在对馆内贺兰石砚、石雕摆件和珠宝玉器等精美手工雕刻艺术品进行细致鉴赏后,专家们与珍宝馆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专业化意见。
专家团一行在西艺珍宝馆考察交流
这是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走进宁夏,为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举行的第二次专家调研活动。据龚熙雅主任介绍,本月还将邀请两批专家团来宁夏考察调研、献计献策,用“智慧甘霖”缓解葡萄酒企业的“销售久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