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贵州消息:2025年11月10日,一股传统文化的暖流浸润了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茫父颖拓非遗体验活动”在此温情举行,为197名听障学生开启了一场与百年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活动旨在让传统文化跨越沟通的障碍,赋能特殊教育,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活动伊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醒目主题背景下,贵阳市非遗“茫父颖拓”代表性传承人、茫父书画院院长林诚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一幅“知行合一”颖拓挂屏赠予学校。朱砂的底色映衬着苍劲的墨迹,这件作品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更寄托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深切期许。“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能走进孩子世界的‘另一种语言’。”当现场教师用手语深情地向学生们解读这份礼物的意义时,全场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随后的非遗体验环节,林诚院长采用了视频演示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手语老师的精准协助下,生动讲解了茫父颖拓的传统特色与“守正创新”的图式精髓。他耐心地手把手示范颖拓“集点成拓”的独特笔法,教导孩子们如何控制笔触与墨色,从点拓出山峦与树木的轮廓,到运用淡墨濡染、焦墨点飞,一步步感受水墨丹青的奇妙变化。

创作过程中,温馨的互动不断涌现。一名学生在完成笔架山的积墨点拓后,主动轻拉林诚院长的衣袖,用手语急切地询问“好看吗?”在得到老师竖起大拇指的真诚赞许后,他脸上绽放出灿烂而满足的笑容。另一名学生则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刚刚完成的颖拓作品轻贴耳畔,仿佛想“听见”那由点与线、墨与色交织而成的纹理韵律。这些无声的交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超越了语言的壁垒,成为了连接心灵与情感的温暖纽带。
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主任龙佑铭在全程观摩后深受触动,他表示:“传统文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符号,而是能落在孩子指尖的温暖温度。本次活动让特殊群体亲手触摸到了非遗的质感,是‘传统文化赋能特殊教育’一次极为生动的实践。”

据悉,茫父颖拓作为贵阳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以“摹拓器物、绘形传神”著称。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听障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以墨香为桥,为特殊群体搭建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温度与力量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与特殊教育事业的双向奔赴与深度融合。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