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讯:金秋送爽,喜气洋洋,侨村慈溪,三喜临门。10月25日上午,著名侨村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隆重举行“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竣工及文昌书院奠基暨长胜塘道路通车庆典活动”。海内外乡亲千余人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欢聚在钟灵毓秀的慈溪故里,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乡土盛典!
图为海内外乡亲为文昌阁修复工程竣工剪彩
百年文脉:慈溪文昌阁
盛典现场,新会区委统战部、古井镇委镇政府等各级领导陪同专程返乡参加典礼的旅美、旅加及港澳乡亲代表,一起参观了修复重光之后的慈溪村标志性地标建筑:文昌阁,大家对文昌阁的修复重光深表欣喜。慈溪文昌阁背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是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光荣与骄傲:慈溪村文昌阁,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据父老口口相传,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体系里,文昌帝君被尊奉为掌管文运与功名的神祇;所以晚清时期五邑各村纷纷建立文昌阁,辅以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愿本地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由此可见,即使在晚清时期,尽管国家国力渐趋衰微,但传统百姓依旧恪守耕读传家、求学上进的好学之风,五邑民间对于文教事业的重视丝毫未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慈溪村村民为了激励后人勤奋读书、积极上进,传承优秀文化,毅然集资修建文昌阁,期望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带领村子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文昌阁当年的筹建,凝聚着海外侨胞的殷殷期待和拳拳爱心:慈溪村作为著名的侨村,众多海外侨胞心系家乡情牵桑梓胞,海外侨领赵维泉听闻乡亲们筹建文昌阁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并从遥远的侨居国带回了一批建筑材料,为文昌阁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一举动,充分彰显了海外侨胞对家乡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
海内外捐款270万修复文昌阁
巍巍文昌阁,不知不觉走过了100年的悠悠岁月,因经历史长河洗刷及自然灾害的破坏,近年经勘察发现阁体严重损坏的险情,如不及时修复,文昌阁将会有倒塌的危险。闻此消息,慈溪籍旅美、旅加乡亲心急如焚,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多次召开筹建会议,热心倡议广大海外乡亲集腋成裘众志成城,筹款修复文昌阁,不少华侨马上通过微信转账慷慨解囊,有些热心华侨甚至多次组织聚会奔走呼吁并带头筹集善款。在一班热心侨领的带领和倡议下,文昌阁修复工程得到了慈溪、安山和慈佛三村海内外乡亲、港澳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最终为修缮工程筹款270多万元,为文昌阁修复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 年1月,古井镇政府向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呈交了关于文昌阁修缮的报告;同年 8 月 28 日,该报告获得批复同意,由此正式拉开了文昌阁修缮工程的序幕。
高水平修复:修旧如旧延续文脉
作为文物瑰宝的文昌阁,其修缮工程具体应该怎么干?当地文物专家依据文物原状修复的专业要求,提出了“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的四项重要原则。具体而言,文昌阁的塔顶应严格按照原状进行复原,最大程度减少非原状形式的介入。对于局部出现梁木腐烂的情况,需实施更换处理。在更换木材时,要先对木材做熟桐油底层漆,以做好防水、防腐处理,之后在木材表面扫青漆两遍。对于辘筒瓦面,只需扫乌烟三遍,便可恢复其原本的古朴风貌。经过施工队严格的“手术”,百年文昌阁终于走出濒临坍塌的阴影,工程于2023年9月胜利竣工,现已重现往昔的迷人风采,继续承载着慈溪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海外乡亲热情高:我为家乡出点力
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竣工、文昌书院奠基、长胜塘道路通车,这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令家乡父老乡亲奔走相告喜笑颜开。文昌阁修复工程筹建委员会成员赵健伟深有感触地说:“文昌阁得以修复重光,与海外乡亲的热心推动和大力支持分不开。”事实上也是如此,旅美纽约赵崇均,带头捐款10万元人民币并发动旅美乡亲积极捐款;旅居加拿大乡亲赵庭威,率先带头捐款10万元人民币,并在加拿大各大城市发动旅加乡亲积极捐款;旅居美国乡亲赵淑秀女士,率先带头捐款5万元人民币,并发动旅美乡亲积极捐款;定居澳门的乡亲赵仲平女士,积极发动港澳两地乡亲捐款,并担任文昌阁修复工程项目委员会秘书长;上述杰出乡贤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堪称楷模。
图为慈溪文昌阁修复工程竣工庆典活动现场
海内外乡亲握手欢聚喜笑颜开
慈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村落
新会慈溪村是宋元古战场周边几大皇族村之一,立村至今有580年历史。近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名人,有的还载入史册,其中包括江门工业奠基人之一的赵冠山,他是第一个让新会居民用上电灯的能人;燕京社会学派奠基人之一、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法学学院院长赵承信;燕京大学教授、创立大学体育完整教学体系的赵占元;被誉为中国健身之父的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创立中国第一个健身组织的赵竹光,以及一大批在各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慈溪村有皇族村的美誉,缘起南宋末年,宋皇室赵氏后裔南逃至崖门一带,其中一支就在慈溪开村立祖,成就基业。如今的慈溪村已经被评定为中国传统名村、中国古村落,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本厚祠堂、古庙、文昌阁、本厚百年侨校、楼堂馆所、民居建筑等众多古建筑。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赵健伟/摄影报道)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