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山村男孩金志鹏,2015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浙江诸暨东白湖镇小东村创业。了解到本地香榧种植趋于饱和,他独辟蹊径,陆续收购了万余株香榧苗,经艺术加工后制成盆景。目前金志鹏已培育出香榧盆景400余盆,售出的单价在几百到上万元不等。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时下正值玫瑰花期,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黄板镇腊冲村的苗妹子产业园,“90后”村民唐金子在忙着采收、晾晒、销售玫瑰花。2016年她从广东返乡创业,带领群众筹集200万元,成立合作社,带动7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龙元彬摄(人民图片)

“读书时从来没想到,未来会养猪。”在吉林省舒兰市松凤村,朱爱玲谈起养猪头头是道。2018年,毕业后的朱爱玲回到村里,和父亲搞养殖。“想以自己的学识,把养猪搞出动静。”如今24岁的她已是当地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藏族小伙王磊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的一名“90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7年,在外学习音乐的王磊回到家乡,创办艺术培训班的同时,经营起一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中华蜂、土鸡、土猪,种植核桃、羊肚菌等,带动37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199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施林娇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9年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曾在湖南浏阳一家公司做宣传工作。今年初,施林娇辞职回到十八洞村,和另外两名返乡的大学生施志春、施康一拍即合、共同创业。他们希望团队能通过直播平台帮助乡亲们的特色产品拓宽销路。目前,他们在一家直播平台已经有了近5万“粉丝”。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王文一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个普通农家,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虽然自己在大城市立住了脚,但每次回乡看到父老乡亲生活还不富裕,就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2013年王文一离沪返乡,开始创业。他瞄准车厘子种植产业,联合十几名郸城籍大学生一起成立了万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咨询专家、筹备资金、引进果苗……创业之路忙碌而充实。新华社记者 郝 源摄
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忙碌着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正值青春韶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甘愿放弃热闹现代的城市,回到偏远落后的乡野;他们有才华、有志气,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别样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来源:人民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