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周昌智的福泉阳戏传承故事

中国记录 非遗传承评论3,138字数 1486阅读4分57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贵州消息:近日,福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长期投身于阳戏传承与发展的杰出代表、传承人周昌智先生,凭借其在保护、研究、传播福泉阳戏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了中国文旅部颁发的“中国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周昌智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崇高礼赞,更是对福泉阳戏这一古老艺术瑰宝价值的有力肯定。

让非遗”活”起来:周昌智的福泉阳戏传承故事
让非遗”活”起来:周昌智的福泉阳戏传承故事

福泉阳戏,又名“元皇宝戏”,是福泉市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古傩文化的活化石”。它融合了祭祀、戏剧、舞蹈、面具艺术等多种形式,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想象一下,在那古老的仪式中,戴着神秘面具的演员们唱着古老的戏文,跳着独特的舞蹈,仿佛穿越时空,将千年前的文化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而,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阳戏的传承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这种古老艺术的兴趣逐渐降低,传承的火种似乎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

就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周昌智先生成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阳戏的存续与发展上。他自幼就师从老一辈艺人,不仅完整掌握了阳戏的全套唱腔、剧本和繁杂的表演程式,更深刻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数十年来,他坚守在乡土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阳戏的热爱与执着。

周昌智先生深知,传承阳戏需要新鲜的血液。于是,他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旧习,公开收徒。利用业余时间,他在乡镇、学校开设传习所,像一位耐心的园丁,口传心授,精心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阳戏爱好者与接班人。在那些传习所里,常常能看到他手把手教年轻人唱念做打的身影,看到年轻人从对阳戏一无所知到逐渐热爱并掌握这门技艺,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正是他的努力,让古老的戏文有了新的声音,让阳戏的传承有了新的希望。

面对部分剧本濒临失传的困境,周昌智先生心急如焚。他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工作者一道,对传统剧本、唱腔、曲谱进行了系统的记录、整理和归档。那些发黄的纸张、古老的乐谱,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他为福泉阳戏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与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阳戏文化宝库的大门,让后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传承的过程中,周昌智先生并没有固步自封。他明白,要让阳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就必须让它更贴近现代观众。于是,在保持阳戏本真性的前提下,他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他带领戏班积极参与省、州各级文化展演、非遗日活动,让这一深藏乡野的艺术走出福泉,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当阳戏的精彩表演在舞台上呈现时,观众们的惊叹和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的努力,让福泉阳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手捧这份沉甸甸的奖状,周昌智先生却十分谦逊。他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所有为福泉阳戏付出过心血的前辈和同仁。阳戏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线。我做的只是一个传承人该做的事。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我就会一直唱下去、教下去。”这番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了他对阳戏的深厚情感和对传承的坚定信念。

福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评价周昌智先生是福泉阳戏活的灵魂,他获奖实至名归。他的坚守与奉献,为我们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了典范。此次周昌智先生的获奖,极大地鼓舞了福泉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士气。相信在他的感召下,会有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保护事业中,让福泉的文化根脉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周昌智先生点赞,为非遗传承加油!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传统技艺焕生机 从江非遗闪耀保护年会 非遗传承

传统技艺焕生机 从江非遗闪耀保护年会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通讯员:莫应红 肖时运 石川洁 )贵州消息:2025年9月16日至21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盛大举行,这场非遗...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