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日新报》新闻社总编辑孙莉——打开一扇眺望中国的窗口

中国记录新闻网 新聞中心评论8,016字数 2714阅读9分2秒阅读模式

 

日本《中日新报》新闻社总编辑孙莉——打开一扇眺望中国的窗口
  孙莉(左)向日本友人赠送《中日新报》。
受访者供图

30年前,在日本大阪,一群毕业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一份中日文双语报纸《中日新报》。他们的初衷很简单:收集、传播有关中国的资讯。没想到,这份报纸一面世,不仅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欢迎,同时也为主流社会所关注。

作为当年的创办者之一,《中日新报》新闻社总编辑孙莉始终陪伴着这份报纸的成长,经历了报社不同时期的转型、发展,坚持为日本受众讲述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

以下是她的自述。

竟有这么多人关注中国

1986年,我到日本大阪求学。初到之时,在当地几乎看不到中文书籍或杂志,也没有什么渠道获得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失落。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各地建设方兴未艾,但在日本很难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4月,我与其他11名在日中国留学生一道,在大阪创办了一份中日文双语报纸——《中日新报》。

最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办一份能让大家从中获得有关中国讯息、广泛传阅的报纸。意想不到的是,创刊号一出,便在日本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关注。每天,报社的传真机都会收到数百封订报的传真。其中,不仅有来自普通读者、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的,还有来自日本主流媒体的。多家日媒纷纷在重要版面刊登报道,介绍我们的办报情况,并且询问能否转载版面内容。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办报的信心。

除了订购报纸,还有一些日本企业、投资机构联系我们,咨询有关中国各方面的信息。他们都对中国很感兴趣,却知之甚少,有的希望能从我们这里获得一份准确的中国地图,有的想要了解中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惊讶于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太少,许多人聊起中国,只会想到乌龙茶与肉包子,但我们更惊讶于日本国内竟然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在关注中国并渴望了解中国。尽管与读者的沟通互动增加了我们的日常工作量,但我们乐此不疲,愈发感受到办好这份报纸的重要性。

办报初期,我主要负责约稿、编辑版面及接待访客。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讯息,我和同事们每次回中国,都会想办法找大量报纸带到日本,再从这些报纸中挑选对日本读者有用的信息,重新编辑、打字、贴版、校对。同时,我们也会从日本当地媒体中翻译、摘编一些有时效性的新闻,随时补充进版面。

如今回想,当年我们为了办好《中日新报》,确实花了很大的气力。但是我和同事们始终充满热情。多年之后,一些华侨华人说起《中日新报》,还是会很动情:“当年来日本留学时,就是读着你们的报纸,度过了初到异国他乡的苦闷时光。”

为中日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算起来,今年是我们报社成立的第30个年头。30年间,我们从未停止以纸为媒,向日本社会介绍中国,为中日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办报前10年,我们将主要精力投注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助力中国改革开放。当时,我们注意到,许多日本企业都有意赴华投资,但是对于选择哪座城市、投资什么领域,往往因为缺乏信息而举棋不定。为此,我们在日文版面的头版推出了名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线·100名省市长专访”的专栏,采访中国各地的省长、市长,请他们介绍所在省份、城市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这个专栏很快便在日本企业界引发热烈反响。不少日企读了报道之后,有了方向,迅速决定赴华访问,寻找投资机遇。

粗略算来,仅创刊之后的五六年内,在我们报社的牵头下,日本企业考察团赴华考察就达100多次,其中30多家日企在考察后开启对华投资的进程。不仅如此,当时我们还接待了50多个来自中国的赴日招商团,帮助中国多座城市在大阪等地组织宣介活动。布置摊位、设计展板、准备宣传资料……我们努力搭建平台,让中日两国经贸界能够真正面对面地开展交流。看着越来越多日企签订对华投资项目,在中国成功开办工厂、顺利启动生产,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日新报》的报道重心也发生转变,报道领域不断拓宽。教育、旅游、科技、能源、环保、养老……我们关注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成就,致力于向日本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了增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熟悉度与亲近感,我们从中日文化的深厚渊源入手,介绍两国在文字、饮食等方面的共通之处。同时,我们在报社常设供读者免费参观的展览,展示我们到中国采访时拍摄的大量新闻图片。其中,有新疆、西藏等地的风土人情,有寻常中国百姓的烟火生活,有“一带一路”建设的红火景象……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日本读者看到他们平常不容易接触到的多彩中国。一些日本读者在看完展览后,自豪地说:“我去过照片里的那些地方!”还有读者告诉我们,他们很愿意了解中国,希望能带回一两本我们制作的介绍中国各地风情的小册子。

在不断转型中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都更多样,我和同事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探索与转型。创办日文网站,开设社交媒体账号,我们积极拥抱新媒体,在新的平台继续向日本读者讲好中国故事。

在我看来,现在正是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时机。在我从业的30年间,中国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全世界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无论身处何地,打开每天的新闻热搜榜,总是少不了与中国相关的报道。

用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讲述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这是我们海外华媒人的使命。为此,我们在继续做好报纸的同时,在新开辟的各类新媒体平台,用更口语化、具有趣味性的形式,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讲述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线下工作一度受阻,我们将更多精力转到线上,增加了中日文网站的更新频率及新闻发布量,并且制作发布了许多短视频,传播效果都很不错。

时光流逝,当年共同创办《中日新报》的同事,许多都已从事其他工作。我作为为数不多的坚守者,始终陪伴着《中日新报》的发展。30年间,我曾多次经历报社发展的瓶颈期,也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冲击时,为是否关停报社而犹豫彷徨。

但最终,我选择坚守。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中国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每次回到中国,耳闻目睹的巨变都让我热泪盈眶,我迫切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媒体平台,将发生在中国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日积月累形成的忠实受众群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许多华侨华人曾和我说,在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我们的这份报纸曾给他们莫大安慰与鼓励。而对许多日本朋友来说,在做与中国相关的选择时,读我们的报纸或是咨询我们的意见,已成为一种习惯。

我将继续努力,让《中日新报》成为日本受众信赖的传播机构,为推动中日民心相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31日   第 06 版)

打开一扇眺望中国的窗口(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67))

本报记者 严 瑜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