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

zhaoxia 健康中国评论286字数 1300阅读4分20秒阅读模式

近日,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联合主办,来自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代表嘉宾齐聚一堂,共议“主动健康”时代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郑哲在会上表示,为有效应对慢性病防控挑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20年成立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在会上介绍,医学界广泛认可两个基本事实:不良生活方式是慢病发生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传统的疾病防治模式未能有效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

尽管健康知识普及多年,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们仍难以摆脱不良习惯的束缚,高血压患者明知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治疗,却难以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戒烟后复吸率居高不下……这一困境揭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能仅靠说教,更需系统性的生态建设。

“王阳明有句名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胡盛寿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其实是一个“知—行—信”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内心认同并付诸行动,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在“知”的层面,首先要跨越认知鸿沟。胡盛寿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理念落地需政府、专业人士与个体形成合力。他强调,健康生活方式不是“教”出来的,传统的“专家式”健康教育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效果有限,必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愿意做、能坚持的行为指南。尤其要从儿童抓起,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支持性环境,培育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行”的层面,要打造“评估-干预-执行-反馈”的闭环。胡盛寿表示,评估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人们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预测健康风险,并生成个性化改善方案。未来的评估,还要超越现有认知,用数据让看不见的未来潜在风险在当下展现;通过医工交叉、融合创新,让看不见的身体机能“可视化”;通过生命体征全时段无感监测,重构“健康”视角和不同维度。经过“评估—行动—再评估”的不断循环,知识会逐渐转化为信念,才能真正晓之以“理”,融之于“心”,见之于“行”。

“构建‘评估-干预-执行-反馈’闭环,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个体共同持续努力,无法一蹴而就。”胡盛寿表示,推动公众从“认识到要改变”到“行为上能改变”,再到“思想上想改变”,使健康生活方式由知识层面的“必要”,转化为行动上的“必须”,最终成为信念中的“必然”。这需要社会各界各尽其能:政府要创造“可得、可见、可持续”的公共政策与环境;专业人士应提供“可落地、可持续”的健康服务;社会机构、企业要把健康纳入社会与商业常态,形成正向生态循环;大数据、人工智能要深度参与赋能生态建设,让健康生活方式“自然”养成。

2025年10月31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中疾控:立冬到,多吃这些食物更养生 健康中国

中疾控:立冬到,多吃这些食物更养生

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立冬已至,天地始冻,万物收藏。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深邃的饮食智慧,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古人...
立冬:黄酒冬酿正当时 健康中国

立冬:黄酒冬酿正当时

11月7日,以“立冬”为起始的冬季如约而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祭祖、饮宴、迎冬等传统民俗饱含了对一年辛劳的犒赏。 进入11月,在处处氤氲着醇厚悠然酒香的浙江绍兴,黄酒...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