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豫:“监督利器”化身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中国记录新闻网 乡村振兴评论7,417字数 2851阅读9分30秒阅读模式

夏日的苏北大地,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走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乡间田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蔬清香,放眼望去,红瓦白墙,花木葱茏,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景。

过去,这里是欠发达的土地;现在,这里是很幸福的家园。美丽蝶变的背后,凝聚着宿豫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倾注着宿豫区人大履职监督的殷殷情怀。

聚焦百姓福祉,

“一号议案”催生一片“富民产业”

6月23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的“草莓园”里已是热热闹闹,虽然草莓早就下市,但大棚里的黄瓜、香瓜和豆角等,却正逢成熟旺期。农民们采摘的采摘、打包的打包,一筐筐鲜嫩沾着露水的果蔬,被运往周边的各大商超市场。

此情此景,让区人大代表、新庄镇党委书记曹兵颇为感慨,“没想到自己在‘两会’上的一份议案,带来的是一片如此红火的富民产业。”

去年1月,宿豫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将曹兵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的议案》确定为大会“一号议案”。区人大人代联委副主任王先巍告诉记者,“一号议案”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产业融合为抓手,实现资源要素整合,延伸产业链、拉伸市场链、丰富价值链,让传统的第一产业接二产连三产,加快形成“一村一特一品”,助推宿豫乡村振兴,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江苏宿豫:“监督利器”化身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图片1

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新民居  朱瑞 王景 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去年秋天,宿豫区政府牵头,区农业、扶贫、财政等部门联合推动,在新庄镇朱瓦村建起了1200亩“草莓园”。

“草莓园以当地杉荷园土地合作社为依托,与低收入农户建立自主承包经营、土地入股、参与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200多个劳动力就业创业,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因此年增收6000多元。”杉荷园土地合作社社长王广荣欣喜地说,草莓园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让贫困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同时还带来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真正是“一颗小草莓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一个新产业带旺了一个新农村。”

“这几年来,宿豫区人大常委会都是围绕乡村振兴这个鲜明导向,把事关全局、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每年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号或二号议案。”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立新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两年,区人代会共收到110份代表议案建议,其中有35份关乎乡村振兴,占比高达31.8%,内容涉及特色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农村环境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等。”

聚焦优居兴产,

力促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场细雨过后,关庙镇水汉新村显得格外清新。

“你家几口人?房子面积多大,个人花了多少钱?”“集中居住以后,感觉好不好?农机具是怎么处理的?”6月21日,来自河南省兰考县人大的考察团一走进水汉新村,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

陪同考察的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袁昌华一边走一边介绍,“水汉新村是2016年建设的首批农村新型社区,像这样的社区在宿豫全区还有30个,宿豫的探索实践也成为了整个宿迁市农民集中居住的‘样本’”。记者了解到,水汉新村目前已有整体搬迁入驻的农户155户,还有300户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入驻。社区同步建有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幼儿园、文体广场、就业指导中心等配套设施。

 

江苏宿豫:“监督利器”化身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图片2

人大代表视察城乡统筹发展   郝景延 王景 摄

2018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让农民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作为推动苏北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宿豫区委书记刘海红说,“安居乐业是农民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区委决策,把农房改善作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基层、访农家,围绕房屋设计、基础配套、环境治理、便民服务等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乡村田头留下了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的坚实脚印。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富民是关键。”宿豫区委副书记、区长殷其国告诉记者,在切实解决农民住房改善的基础上,该区又明确提出了“优居、强村、兴产、富民”的八字方针。围绕这一主题,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先后视察调研了曹集乡冒店村金银花项目、关庙镇水汉村“家门口就业”工程、新庄镇朱瓦村特色农业等多项富民工程,提出了科学布局涉农特色产业、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产品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等多份建议,督促政府做好乡村发展布局优化、因人因村适策、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最大限度实现城乡在人员、空间、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聚焦揭短亮丑,

“专题询问”直面“问题症结”

“乡村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请问我区在推动镇村特色发展上有何举措?”“有的乡镇村居小作坊小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请问如何治理?”……这些严肃而又充满“辣味”的提问,来自宿豫区人大常委会不久前举行的一次乡村振兴专题询问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询问会上,还现场播放了区人大专门组织拍摄的《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电视专题片。电视片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地采访、现场暗访、专家点评等形式,“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宿豫全区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问题短板、群众呼声、意见建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询问活动邀请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参加,部分人大代表、镇村书记、群众(企业)代表以及农业、水利、环保、扶贫、财政、教育、民政等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在观看电视专题片后,通过代表现场提问、部门“一把手”当场作答、问题延伸追问等形式,重点围绕镇村产业发展、特色品牌建设、农民增收脱贫、小区管理治理等20多个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公开询问,共商对策措施,所有接受询问的部门“一把手”,还要现场接受全体参会人员的“作答满意度”测评。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专题询问会宿豫区人大常委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专题询问会结束后,区政府专题研究会办,区人大常委会进行跟踪督办,做到三个“不放过”,询问意见不落实的“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不放过”、整改结果不满意的“不放过”,真正让有责任的单位“红脸出汗”。

 

江苏宿豫:“监督利器”化身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图片3

人大代表调研金银花种植项目  朱瑞 王景 摄

曹集乡冒店村去年引进金银花种植项目初期,曾被一位基层代表在询问会上现场发问,“杂草丛生,草比花高,如何保证农民收益?”今年初夏,当区人大视察组再次来到该村金银花基地调研时,看到的已是完全的一副新“模样”——成片的金银花田里鲜花盛开,成群的采摘农民兴高采烈。

“鲜花16元钱一斤,第一年一亩地能采600斤左右,收入可以达到9000多元,等到第三年,亩均收入将超过15000元。”曹集乡乡长陈博开心地说,“这个种植项目,还让200多户低收入家庭农民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就业。真叫是,精心管理结硕果,金银花开金银来。”

万事悠悠,民生为本;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袁昌华表示,“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询出的是问题症结和发展短板,问出的是对策措施和责任担当,通过这种形式,把人大‘监督利器’真正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叶小力  通讯员 何首君 王景 郝景延

 最后更新:2022-3-27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