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陈树军 )贵州消息:在贵州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文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夜幕降临后,40盏太阳能路灯依次亮起。温暖了303户脱贫群众的心——它是石场乡用县政协提案架起“连心桥”的生动见证,是“为民办实事”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柔和的灯光,驱散了黑暗,照亮了居民们饭后散步的悠闲脚步,也映照着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脸。这看似平常的光亮,却藏着一段动人的民生故事,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温暖注脚。

时间回到2016年,文兴村的脱贫群众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安置小区。当时安装的路灯,是他们告别“摸黑走夜路”的象征,承载着搬迁初期的喜悦与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路灯开始“连心桥”。照明时间越来越短,故障频繁出现,灯具老化严重。曾经给人们带来光明的路灯,成了居民心中的“揪心事”。

对于小区里的老人来说,夜间出门买菜、就医就像一场冒险;上班族和学生们,清晨抹黑出门,傍晚摸黑回家,安全感少得可怜;还有孩子在昏暗处玩耍时不小心磕碰,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一盏灯的“失灵”,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了搬迁安置后续保障工作中一道亟待解决的“民生考题”。

群众的呼声,就是乡党委政府工作的方向。石场乡政协委员在深入基层调研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急难愁盼”问题。他们没有把它当成小事,而是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担当,将安置小区路灯问题写成提案。在县政协的关注和支持下,县水务局精心指导,推动资金落实和方案落地。

从提案提出到4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调试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政协委员对群众的牵挂。他们实地查看旧灯的损坏情况,仔细测算新灯的安装范围,考虑到太阳能灯具环保节能的优势,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新路灯不仅能亮起来,还能一直亮下去。

2025年8月,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安置小区亮起,群众的欢呼和点赞,是对这份民生答卷最真诚的评价。这光亮,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更是群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它意味着脱贫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之后,还能“住得舒心”;意味着在基层治理中,群众的细微诉求能被及时听见、有效回应;更意味着政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正用实际行动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写在乡村大地上。

一盏盏路灯,是民生工程的缩影,更是民心向背的见证。从“忧路暗”到“盼光明”,从“提提案”到“灯亮了”,石场乡用行动诠释了“提案不在多,在于精;建言不在泛,在于准”的道理。这背后,是基层政府对群众的关怀,是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也是乡村振兴道路上对民生的执着追求。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乡村发展的大事。它们汇聚起来,就能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就像这一盏盏路灯,用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民生之路。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