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黄庆松)贵州消息:金秋时节,六盘水水城区新街乡大元村迎来中药材红花蓼采收旺季,田间地头处处是群众忙碌的身影。小小药材,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粮袋子”,更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
红花蓼是一种兼具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草本植物,其花朵鲜艳夺目,可用于园林绿化、花艺制作,干燥后的花穗还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市场需求小众但稳定。
走进水城区新街乡大元村红花蓼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丛丛茂密的植株,淡红色的小花点缀其中,格外美丽。村民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进行着采收工作。
“去年我家种的红花蓼,采收了一部分来卖,卖了五六千块钱,今年药材公司收购价给老百姓涨了五毛钱,预计能卖一万元左右。种植红花蓼比种玉米划算,现在大家都觉得有干劲、有奔头。”新街乡大元村村民高绍群说。
据了解,最初,红花蓼只是当地山间野生的“不起眼”植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农户发现其花朵在市场上有收购渠道,且种植难度低、适应性强,无需特殊管护即可生长。新街乡政府得知后,迅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红花蓼的生长特性、市场前景进行调研,发现其适合在本地丘陵、山地种植,且种植成本低、见效快,非常适合作为农户增收的“短平快”项目。
近年来,大元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立足资源禀赋,将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作为支撑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在育、种、产、销全环节上发力,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为让老百姓接受并主动种植红花蓼,大元村建立红花蓼示范种植基地100亩,邀请乡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种植,确保示范基地实现高产稳产,让群众直观看到种植效益。其次,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田间观摩会等方式,向群众介绍红花蓼的种植技术、市场需求和增收前景,打消群众“不会种、卖不掉”的顾虑。
经过多年培育推广,大元村红花蓼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参与种植农户200余户。红花蓼种植周期短,当年种植即可见效,每亩可产干花穗15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10元左右,每亩干花穗可卖1500元左右,红花蓼整株亩产800斤,市场价格在3-5元每斤,每亩可卖3000元左右,年总产量达40万斤,平均每亩产值4500元左右,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亩均纯利润3000元左右,带动户均年增收7500元,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大元村红花蓼的丰收,仅是水城区新街乡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下一步,针对红花蓼产业发展现状,乡将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优质红花蓼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推广精细化种植技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提高花穗产量和品质,计划将亩产干花穗提升至180公斤。同时,对接花艺市场、中药材市场和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和收购渠道外,积极开发线上零售、定制化花艺产品等销售模式,扩大市场覆盖面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红花蓼开花期长,成片种植的红花蓼形成了美丽的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前来打卡,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水城区新街乡党委书记郭熙说。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