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时代文艺思潮研究与实践》编辑部/刘勇良】
“比预期的差很多”,这是许多观众看完近日上映731题材影片后的共同感受。导演试图将厚重历史包装成艺术片的尝试,终因功力欠火候而告失败。这种脱离历史真实性的“艺术升华”,不仅未能提升影片价值,反而使本应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变得虚假空洞,令人扼腕叹息。
该题材自带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本应促使创作者更加敬畏和谨慎。历史不是任人揉捏的泥团,特别是抗战时期有关侵华日军731特种部队给中国人带来永远的伤痛。这样凝聚民族血泪的记忆,更不容许凭空捏造与夸张的艺术表现。当导演沉迷于个人艺术风格的炫技,历史便成了被掏空内核的华丽外壳,细节的假大空使观众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与思考:整洁干净的牢房、每日给犯人苹果加鸡蛋的监狱伙食,很难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教课历史产生深度的怀疑。
优秀的抗战题材电影应当让观众在不动声色中接受历史的洗礼,在情感共鸣中自然生发思考。真正的艺术处理应当服务于历史真实,而非让历史成为导演个人风格的注脚。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却本末倒置,用故弄玄虚的情节和表现手法,代替了对历史本身的深入挖掘和真诚呈现。
值得深思的是,这部影片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又恰逢93阅兵这一彰显国威、铭记历史的重要时刻。本应是一部借助历史契机深入反思、传递民族精神的佳作,却因创作方向的偏差,浪费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和优秀的演员阵容,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更不能因为剧情太烂让相关剧审部门来背“因审核删剪而延期播出”的黑锅。
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部相关作品的创作都应当怀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观众期待的不是导演个人艺术野心的展示,而是能够真实还原历史、传递民族精神的艺术呈现。这种呈现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和刻意的创新,历史本身的力量就足以震撼人心。
期待在抗战胜利90周年、100周年纪念时,能够出现真正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导演,用沉静而有力的镜头语言,重新讲述这段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让历史回归历史,让艺术真正为传承历史服务,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观众最基本的尊重。
历史不容轻慢,艺术需要担当。唯有将艺术创作扎根于历史真实的土壤,才能开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恒之花。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