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江门市侨媒中心讯:3月28日,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南坦村九龙里,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学者谭镳先生故居,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谭镳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近年来,爱国教育家谭镳先生故居损坏、破败的消息引起海内外乡亲的关注,当发起为谭镳先生故居开展修缮和保护的公益慈善项目倡议书发出后,引起了广大新会一中校友关注,越来越多校友以及海内外新会乡亲参与到募捐中去,为项目建设出力。今年,经新会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推动及广东彩艳公司大力支持,谭镳故居的修缮和保护有了实质性进展。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后,施工队主要针对故居部分墙体结构严重开裂、屋顶破损、渗漏等情况,对这一百年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修复措施。

图为教育家、学者谭镳先生故居外景
图为修缮施工队实地制订谭镳故居修复方案
施工队修复第一项:把影响故居建筑安全的树木植物清除
谭镳故居中西合璧富有特色
在施工队进驻前,笔者抓紧时间考察了这座百年老建筑。但见谭镳故居大门上的楹联格外醒目和抢眼:“新学先生谈物理,故家晚秀见乔林”。据了解,这副门联是新会一中校友会代表所作,为了纪念谭镳先生矢志教育救国的事迹。这两句简单的话语,饱含深情,是对前辈谭先生的缅怀和敬佩,堪称是深入浅出恰如其分,是对谭镳先生生平事迹、贡献的最好概括。谭镳故居是一所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晚清广府民居,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27平方米,故居大厅正门宽阔大方,两侧有色彩斑斓的长形琉璃花窗,上方有别致的木制花窗,楼房高旷明亮,与普通民居有明显区别。屋内有碾米加工房、储物房、厨房、书房、休息室、花园、阳台,睡房有5间,设计合理。两个厢房都有阁楼,从主人房可以上阁楼,也可以从大厅上阁楼,上面两个阁楼可互通并可登阳台。因无人管护,故居已经荒废多年,显得有些破旧,但也可以从旧居的格局和现存装饰看出,既富有传统的民族气派,也融入了若干西方文化元素,中西合璧创意凸显了主人家当年的海纳百川的思想和视野。
谭镳:新会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近代新会著名学者、爱国教育家谭镳先生,字康济,号仲鸾,广东新会南坦村九龙里人,早年中举,富有爱国志向,曾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后又积极参与康、梁组织的保国会和维新变法活动,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而他更为家乡新会人熟知的身份是教育家,谭镳先生是新会一中创校校长,对新会清末民初的新学教育贡献良多。据史料记载,清末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同年秋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中学前身,师范则改为附设,谭镳为堂长(监督)。1912年1月,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新会县立中学,谭镳为校长。可以说,谭镳是新会教育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曾经亲临谭镳故居深入考察的暨南大学教授、华侨史研究专家高伟浓教授认为谭镳故居修缮工程很及时,很有必要,因为谭镳作为新会乡贤,曾经担任新会一中的首任校长,是新会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谭镳更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故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谭镳先生的一生,是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生动写照;所以启动故居修缮工程,不仅是为了保存这一座古旧建筑和名人故居,更是为了守护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让这座承载着先贤智慧的屋宇,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