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通车之际
中国记录通讯社厍红英报道:(资深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刘诗阳 吕计瑞北京消息)4月20日凌晨4时,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地下东六环”通车了,标志着北京原东六环功能升级“焕发新颜”。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工程,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是北京市首个地下立交——土桥立交。在地下完成多方向交通转换,土桥立交路基宽度达140米,比长安街还要宽,在地下挖出了“十车道”。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带,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全长约16.3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分为地面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京津公路至潞苑二街的隧道段,长度约9.2公里,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工程分为直接加宽与入地改造两部分,直接加宽段长度7.1公里,将原有双向四车道拓宽改造为现状双向六车道,入地改造段约9.2公里,包含约7.4公里盾构隧道,是国内建成通车断面最大、长度最长的高速公路盾构隧道,也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原东六环快速路以高架桥为主,将道路两侧区域割裂开,给居民往来带来不便,且车辆高峰期拥堵严重。“缝合”城市,将东六环“藏到”地下是最佳方案。盾构入地改造,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盾构隧道为分离式双洞布置,分为三层,上层为排烟通道、中间层为行车通道、下层为疏散救援通道。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其中特级风险源6处。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由首发集团组织实施,中交隧道局承建东线盾构隧道施工,最深处达地下75米。项目采用中交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16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掘进施工,应对复杂地层、超高水压、城区复杂环境、超长距离掘进等各项挑战,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盾构隧道“不渗不漏”品质,做到了环境影响“零干扰”,为后续城市更新盾构隧道工程树立了典范。
“地下蛟龙”“钢铁穿山甲”大国重器“运河号”,国产化率超过93%,16.07米的最大开挖直径创下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纪录。2021年8月,“运河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始发,历经27个月的施工,完成7.4公里隧道掘进任务,先后攻克盾构浅覆土始发、盾构机高风险吊装、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地面沉降的毫米级控制。项目团队创新研发高耐磨性刀具分层布置常压刀盘,实现了致密砂层条件一次连续掘进2.7公里不换刀;首创“制-运-注一体化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将隧道上浮稳定控制在10毫米以内;创新研发管片智能选型拼装技术,管片错台降低至3毫米以内;借助BIM技术研发“盾构掘进四维实景导航与安全预警系统”,智慧助力掘进操作控制升级;研发全链路泥水处理系统,废水废浆变废为宝,实现环境“零污染”。工程采用隧道智能通风技术,根据隧道内平均车速、交通风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进行实时监控,指导通风系统的运行控制,实现通风节能。隧道南、北盾构井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通过隧道通风系统与空气净化系统的节能关联运行,降低隧道内、外车辆排放污染物浓度,实现绿色减排。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国内首次提出“缝合城市功能、织补城市空间”理念,并以大直径盾构工法实现的城市更新项目,在施工中成功减少征地1060亩,减少伐木4.7万棵,减少拆迁53200平米,节约水资源约3400万方。通车后,城市副中心各组团之间的10余条东西向城市道路实现贯通,有效缝合城市空间,促进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连接。原六环路将改造为慢行交通及绿化的高线公园,进一步美化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居民散步骑行的好去处。
目前,老六环路的土桥地面立交已经拆除,阻隔两侧片区的“中国结”退出历史舞台,地下立交不仅可以更高效地服务市民出行,驾车通过这条特长隧道,大概只需要7分钟,缓解了地面公路交通压力,从源头上解决了地面车流穿梭转换带来的噪音影响。原东六环常屯收费站、小圣庙收费站4月20日零时起关闭。原来由常屯、小圣庙收费站进入东六环的车辆可通过通怀路、通运路、潞苑北大街、潞邑东路等路线,从最近的潞苑北街收费站、土桥收费站进入东六环。自东六环地下隧道开通之日起,全天禁止重型载货汽车和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进入东六环小庞各庄桥至施园桥路段通行。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这项国家级“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与“科技示范工程”的开通,是联通顺义、大兴、亦庄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