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讯:2025年4月30日,广东中山籍华侨、澳大利亚华人历史研究会主席雷灿仪先生访问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在座谈会上,谈及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江门市侨联拟在今年举办多种形式的“华侨与抗战”专题纪念活动,雷灿仪先生畅谈了他所熟悉和了解的澳大利亚已故侨领、广东台山籍抗战英雄刘光福的事迹,并向江门市有关部门赠送刘光福肖像一幅。

澳洲华人眼中的抗战英雄刘光福图为首次披露的刘光福先生青年时代留影(澳洲雷灿仪先生翻拍捐赠)

澳大利亚华人历史研究会主席雷灿仪先生(中)在讲述澳洲华侨历史故事

图为雷灿仪先生(右5)参加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考察活动
刘光福:一生为促进中澳友好关系而奔忙
刘光福(1893——1983),祖籍广东省台山市水步镇,他是第一个创立“澳洲中国协会”的台山人,由于他终生致力积极维护澳洲华人权益,被尊称为澳洲“华人社会之父”。雷灿仪先生表示:澳洲华侨华人无人不识刘光福,大家尊敬他敬仰他,刘光福之所以被称为“华人社会之父”,更多的人亲切地称他为“比尔大叔”(Uncle Bill),刘氏既非高官显爵,也不是百万富翁,享此殊荣,全赖他为华人社区及整个澳洲社会所做的杰出贡献。据地方文献资料记载:刘光福祖籍台山水步镇侨兴村龙塘里,1893年生于澳洲雪梨。他的父亲在19世纪后期来澳谋生,娶一英格兰女子为妻。刘光福是中英混血的第二代土生华裔,1900年,7岁的刘光福被父亲送到了自己的祖籍地台山生活,学习中华文化,他在家乡私塾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8年后,刘光福重返澳洲,在接下来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刘光福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争取澳洲华人的平等权益以及促进澳中友好关系的伟大事业。特别是他为中国抗战多方奔走呕心沥血的故事感人至深。
刘光福:投身抗战与中国命运共进退
刘光福人在澳洲心系中国,时刻关心她的每一个变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际,作为清政府派驻澳洲领事馆秘书的刘光福,不顾总领事黄荣良的反对,扯下飘扬在墨尔本中国领事馆的龙旗,换上中华民国的国旗,以示当地华人拥护革命事业的喜悦之情。1921年,在永安公司老板郭标的引荐下,刘光福终于在广州拜见了他最崇拜的偶像孙中山,孙中山与刘光福相谈甚欢对他诸多鼓励。刘光福也成了澳大利亚华侨回国见到孙中山的第一人。1928年由于澳大利亚华人从事业活动日益增多,为维护华裔的利益,刘光福发起成立雪梨华人商会,并被推举为副会长。为了支持孙中山的先生的革命事业,刘光福还加入国民党,成为党部的英文秘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自费印发了1万册有166页的宣传小册子,揭露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三省罪行,及妄图征服中国和南太平洋的阴谋。是年,他曾回中国上海。不久,“一·二八”淞沪战起,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刘光福激于爱国义愤,毅然志愿服征,中英文俱佳的他被军长蔡廷锴聘为十九路军司令部的英文秘书,专事与外国记者联络宣传。在此期间,刘光福代表十九路军与蔡廷锴将军广泛宣传中国军民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揭露日本法西斯主义暴行,激励了海内外中华儿女抵抗侵略的爱国热情。在上海战场的军旅文秘生涯工作达5个月。沪战结束,刘光福脱离军界,到上海大新公司任英文秘书,直至1936年返回澳大利亚经商。1940年,他在雪梨永生公司任职,积极协助该公司经理马亮华,继续不遗余力发动澳大利亚华侨踊跃捐输,支持祖国抗战。澳大利亚华人历史研究会主席雷灿仪先生认为:海外华侨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海外华侨深知祖国的荣辱关系着他们的发展与命运,将捍卫国家尊严与民族生存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于是爱国之观念与乎救国之主张,遂深切积极。”在两次淞沪抗战中,海外华侨与祖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显著贡献,刘光福就是海外千千万万富有爱国心的侨胞群体的其中一位。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将军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中》一文中曾特别指出: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人民群众对我军的热情支援、鼓舞和激励前线官兵舍身抗敌的决心和勇气,这是我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抵御全副现代化军队的关键所在。”这是对包括刘光福在内的广大爱国侨胞的最高赞誉和褒扬。
刘光福:一生沟通中澳,业绩光照华族
无论在中国或者在澳洲,刘光福均急公好义公而忘私,只要是关涉华人的事,刘光福总是全力以赴,不分政党和派别。1959年,刘光福再次回到中国,并第一次到北京访问。回澳后,更意识到两国间交流的重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逾花甲之年,他进入雪梨大学成人教育部中文班学习中文。1964年,在墨尔本和雪梨两地华人社区的鼎力相助下,刘光福以71岁高龄再访北京,受到毛泽东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表彰他为华人以及整个澳洲社会所做的贡献,198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帝国勋章”。1983年4月30日,刘光福以90岁高龄走完了辉煌的人生路程。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