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客到传续者: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

李金荣 新聞中心评论2,073字数 2414阅读8分2秒阅读模式

文化遗产旅游是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途径。文化遗产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实物、技艺、仪式等形式,向游客传递历史、艺术、科学、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帮助游客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深度的参与和互动把游客从单纯的观光者转变为文化的传续者,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对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擘画的教育强国战略图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已经开发了深度体验和学习项目,有的文化遗产地更是借助了数字技术手段,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件文物建立了专属的数字档案。游客扫描文物上的二维码就能观看文物修复过程的视频,聆听专家的专业解读,实现了“一物一码一课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在苏州非遗博览园,游客可以跟着缂丝大师学习“通经断纬”技艺,体验先人智慧中深藏的千年匠心,在实践中培养专注力并深刻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游客在文化遗产旅游中正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身体力行的传续者。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文化遗产旅游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英国遗产基金会2024年发布的研究显示,73%的年轻游客希望在旅游中获得可验证的文化技能证书,这为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和拓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由于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地本地居民的参与不够、文化遗产旅游专业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文化遗产旅游的教育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传承面临失真危机。全国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63岁,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12%。在云南丽江,能完整吟唱东巴古调的艺人已不足百人。这种“人亡技失”的现状,使文化遗产面临断代风险。部分游客“到此一游”的“拍照打卡”消费主义倾向,导致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被弱化。

文化遗产旅游的教育功能正在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68%的游客希望在旅行中既能体验文化,又能学习到相关的技能。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知识的渴求。部分游客不再满足于仅仅观赏各种文化遗产,而是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触摸”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带来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实验表明,通过角色扮演、技能训练等互动形式,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深度比传统观光提升3.2倍。在传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联结会转化为强烈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驱动力。

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

构建“认知启蒙—技能实践—教育内化—弘扬传承”四阶递进的教育体系,为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提供转化链路。开发“文化遗产认知图谱”APP,通过AR技术实现文物场景复原。普及数字孪生系统和技术赋能的沉浸式教学,构建“文物数字孪生平台”,实现3D文物模型超高精度还原、修复过程动态模拟演示,并对传习效果运用AI进行评估。打造区块链存证体系,建立“传续者数字身份”,记录传续者的学习经历、作品创作过程。构建元宇宙研学空间,参与虚拟传习活动。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游客通过VR设备“穿越”到历史时期,“走进”古代文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设计模块化课程,游客可根据兴趣选择单模块或全流程学习技能操作,在学习实践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游客完成技艺学习后,在社交媒体发布教学短视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及合作机制,为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推波助澜。普及高校与文化遗产地共建“文化遗产旅游”学位(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点制度,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设计课程或参与教学,培养专业的文化遗产教育者,解决文化遗产旅游专业人士缺乏问题。与企业共建产业融合平台,培育“非遗创意孵化器”,将学员优秀作品转化为商品。推出“传习导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传习导师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教学法和急救技能。

打造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为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提供制度保障。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教育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传习项目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对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实行土地出让金减免、容积率可适当上浮的政策,降低传习基地成本,增加传续基地使用场所。实施人才激励计划,推出“青年匠星”工程,对35岁以下传续导师给予住(租)房补贴。试点“文化传承积分落户”政策,将传习经历纳入城市落户评分体系。建立“文化遗产银行”融资体系。推动《文化遗产教育公约》的制定,建立国际传续者资格互认机制、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跨国文化遗产研学路线认证标准等。

完善社区参与机制,为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提供现实土壤。普及“技艺学习+文化认同+社区参与”的“文化遗产合作社”模式,适应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针对儿童设计趣味性强的学习活动,针对成年人设计更具深度的学习项目,使文化传承从旅游项目转变为社会学习生态。社区居民以技艺、场地等入股,打造利益共享模式。实施代际传承计划,普及“祖孙工坊”和“师徒制”培养,鼓励年轻人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子学习。推行文化志愿服务,参考意大利“遗产基金会”模式,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债券,建立“传续者积分银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或课程可累积积分,用于兑换景区门票、非遗产品等权益。普及“家庭式”教学模式,游客与当地家庭共同生活,解决旅游住宿的同时,又能在日常互动中学习历史文化,使文化传承从博物馆延伸到社区肌理,增强社区的参与感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旅游已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从游客到传续者的蜕变,不仅重塑着文化遗产的生存方式,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重生。文化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升级,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古老的中华文明终将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在代际相传中书写永恒的传奇。

 

 

作者简介:王瑞玲,重庆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2095350896@qq.com

 

 
江门市侨联召开华侨与抗战专题专家座谈会 中國新聞

江门市侨联召开华侨与抗战专题专家座谈会

中国记录通讯社讯: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江门市侨联拟在今年举办多种形式的“华侨与抗战”专题纪念活动,以展示江门五邑侨乡人...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