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黄庆松 通讯员: 姚强)贵州消息:11月21日,在京举办的2025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经验交流展示活动现场传来喜讯,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选送的黎平县《唱响“村歌”品牌 以文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经过激烈角逐与严格评审,成功入选2025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佳”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黎平县探索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的充分肯定,更为全国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黎平样本”。

此次交流展示活动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举办,旨在总结推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黎平案例的脱颖而出,彰显了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风细雨般融入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与民生改善之中,有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内生动能的显著成效。


位于黔东南的黎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区,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悠远绵长,鼓楼、花桥等特色建筑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蜡染、刺绣等精湛工艺灿若星辰。如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优势?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近年来,黎平县交出了一份以文铸魂、以文兴业的精彩答卷。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黎平县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投入大量精力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与修缮。一座座鼓楼、花桥得以加固维护,留住了最美乡愁;一曲曲侗族大歌在村寨、在课堂、在舞台代代传唱,延续着民族文脉。在此基础上,黎平大胆探索文化活化利用新路径,创新推出“村歌+旅游”“非遗+体验”等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村寨历史、民俗风情、奋斗故事精心创作的一系列“村歌”,不仅唱出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更成为吸引游客、展现风貌的独特载体。将原生态的侗族大歌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入景区日常演艺,打造的《坐妹》等精品文旅剧目,为游客提供了高水准的文化盛宴。遍布各景点的蜡染、刺绣、竹编等非遗体验工坊,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看客,而是沉浸其中的参与者,实现“文化可观、可感、可带走”,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


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黎平县科学规划,将肇兴侗寨、堂安梯田、黄岗侗寨等核心景区景点串联成珠,精心设计生态观光、徒步探险、露营休闲、农耕体验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文化“活”起来,带火了乡村旅游;旅游“火”起来,则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当地着力构建“景区带村、企业联户、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村民以闲置房屋、土地、传统技艺等资源入股,积极参与到民宿经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开发、文艺表演等文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村民的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显著提升,从过去发展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昔日沉寂的村寨如今游客络绎不绝,闲置的老屋变身精品民宿,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商品,乡村旅游已然成为驱动黎平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以文化人,为思政工作注入乡土情怀。 黎平的实践深刻表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并非空中楼阁,完全可以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情感紧密结合。“村歌”的创作与传唱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凝聚社区共识、激发爱乡情怀、弘扬主流价值的生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让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提升了对家乡未来发展的信心,潜移默化中筑牢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从深耕文化沃土到激活旅游势能,从保护传承非遗到创新业态模式,黎平县成功走出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此次荣获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佳”案例,是对过往探索的褒奖,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展望前路,黎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让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袤沃土上持续绽放,让人民群众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黎平经验”。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