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琳)报道
摘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路径与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以三峡工程电力学院优秀学子李菁菁为典型个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度剖析其“思想引领、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成长范式。研究发现,该范式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价值内核,以跨地域、跨学科的“知行合一”为能力建构路径,以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的深度融合为人格塑造关键,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动态的青年成才模型。本研究旨在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参考,并揭示新时代青年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成长范式;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核心素养;个案研究
一、引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寄语,深刻指明了青年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传统的“唯分数论”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既具备扎实学识,又拥有坚定信念和全面素养的优秀青年。他们如同“追光者”,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在时代的浪潮中校准航向。
本文选取三峡工程电力学院光伏专业大二学生李菁菁作为研究样本。其成长经历涵盖了从首都重点中学到地方家乡学校,再到行业特色高校的完整教育链条,其个人特质鲜明地体现了思想、学业、才艺、意志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新时代优秀青年的成长范式模型,以期为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洞见。
二、理论框架:新时代“追光者”成长范式的三维结构
基于对李菁菁个案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本文提炼出一个由“价值内核—能力建构—人格塑造”构成的三维成长范式结构。这一结构并非孤立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相互渗透、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价值内核:以政治信仰为“舵”,确立成长航向
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首要问题是“为谁培养人”。李菁菁的案例清晰地表明,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其成长范式的“压舱石”与“方向盘”。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她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转化为一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自觉行动。她从北京到广西,再到湖北宜昌的求学轨迹,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其不断校准人生航向,将青春理想融入服务人民、建设祖国伟大事业的过程。这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选择,使其专业学习(光伏技术)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规划,升华为一种投身“双碳”战略、服务绿色发展的时代使命。这印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个体层面的成功实践,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其一生的奋斗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能力建构:以“知行合一”为“帆”,驱动跨界融合
在能力建构层面,李菁菁的成长路径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并呈现出显著的跨界融合特征。首先,是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她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更通过参与“中学时事辩论赛”、撰写《心中的英雄》论文等方式,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现实、家国情怀紧密结合,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其次,是地域与文化的融合。跨越南北的教育经历,使她既能接触到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前沿视野,又能体悟家乡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流动性塑造了她更开阔的胸襟和更强的适应能力。最后,是专业与志趣的融合。她选择光伏这一前沿领域,本身就是将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能力建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与实践、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了一种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为导向的、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这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特质。
(三)人格塑造:以“文理兼修”为“翼”,实现全面发展
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需要健全的人格与丰盈的内心世界。李菁菁的案例生动诠释了“文理兼修”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她在声乐、国画、剪纸、陶艺等艺术领域展现出不俗的造诣。这些人文素养的熏陶,不仅培养了她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她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耐心。同时,潜水与爬山等体育活动,则从身体层面磨砺了其沉着冷静、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动静结合”的全面发展,使她避免了成为“单向度的人”,而是塑造了一个既有科学精神的严谨理性,又有人文关怀的温润感性的完整人格。这种人格魅力是其未来面对复杂挑战时不可或缺的心理资本,也是其能够自如进行跨文化交流(精通英语、日语)的深层底蕴。
三、讨论:成长范式的时代启示与教育反思
李菁菁的成长范式并非孤例,而是新时代教育理念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缩影。它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贯穿于学生的全部生活。李菁菁对袁隆平的缅怀、对国家战略的追随,都是“大思政课”的生动体现。这启示高校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
“通专融合”的培养模式: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应鼓励理工科学生修习人文艺术课程,为文科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评价体系”的多元导向: 对学生的评价应超越单一的学业成绩,建立涵盖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像李菁菁一样,成为全面发展的“追光者”。
四、结论
通过对三峡工程电力学院学子李菁菁的个案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以“价值内核—能力建构—人格塑造”为三维结构的新时代青年成长范式。该范式的核心在于,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指引,通过知行合一的跨界实践构建核心能力,借助文理兼修的多元熏陶塑造健全人格。这一范式生动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李菁菁们如同新时代的“追光者”,他们追逐的不仅是知识之光,更是理想之光、时代之光。他们的成长故事,是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成果的微观见证,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千千万万这样的“追光者”汇聚起来,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教育。牵头成立了青少年军校总平台和青少年军校数据联网存储平台,指导中小学校将国防教育融入义务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具有国防素养和国防意识的优秀军事后备力量。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