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讯(记者 何峰)日前,世界华文媒体(中国新闻中心)负责人,国际记者龚读法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老干部调解中心进行基层调研。
据了解,2022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老干部局的统筹指导下,余杭区“银领护杭”老干部调解中心正式成立。同步启动“1+12+N”老干部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工作机制——以杭州市余杭区调解中心为核心枢纽,联动12个镇街设立调解站点,辐射N个村社组建调解工作室与服务队,构建起一张全域覆盖、多层联动的调解服务网络。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银领护杭”中心采取项目化领办模式,凝聚了多名核心骨干与85余名老干部志愿者,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团队已覆盖全区12个镇街、23个村社,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500余起,其中疑难复杂案件24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过85%。中心还面向机关和村社工作人员开展调解培训20余场,覆盖1200余名年轻干部和网格员;为区司法局3000多名调解员开展基层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等专题授课,助力全区调解队伍能力提升;走进20多家企业、5家工地开展法治宣传,惠及350余名职工,帮助企业规避用工风险12起。
据悉,2023年,正值“枫桥经验”推广60周年与杭州亚运会服务保障关键期,中心启动“三进”专项行动。“进机关”协助信访接待,“进镇街”排查矛盾隐患,“进企业”讲解劳动法规。同时,为100余名教师开展“家校沟通之道”专题讲座,助力搭建家校信任桥梁,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在2024年,调解中心在“三进”基础上优化升级为“四联”机制:除了“联机关”结对培养年轻干部、“联镇街”深化站点服务、“联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外,新增“联专家”模块,着力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主动对接泰和、天平等专业调解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互鉴;邀请法律、社工等领域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为鸬鸟、金梨等20余个村社调解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推动老干部经验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在2025年,调解中心进一步深耕新兴领域,积极探索治理新场景,重点聚焦企业园区与社区的服务拓展。以社区为试点,通过加入社区老党员工作室,助力园区自治组织建设,持续拓展服务边界。
调解中心告诉记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传帮带”绝非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取得实效,构建一个从平台搭建、个人准备、方法运用到价值升华的完整闭环。传承首先需要载体和空间。调解中心着力构建了点面结合、内外联动的传帮平台,确保经验流动有渠道、学习借鉴有来源。在“点”上,调解中心扎根社区基层,推动成立“老带新”调解小组。这一举措让退休干部的经验能够就近、就便发挥作用,为年轻同志打造了触手可及的学习主阵地。在“面”上,调解中心组织跨区域的经验交流会,主动打破地域壁垒。让不同地区的优秀调解模式得以展示、碰撞与借鉴,有效拓展了大家的视野,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局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同志丰富的经验若只是零散存放,便难以高效传承。因此,调解中心强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把个人经验资产化。同时,建议老同志要系统化梳理案例、建立个人经验库。有意识地将自己经手的典型案例、沟通技巧、调解老办法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将这份沉甸甸的笔记,构成了一座个性化的、可随时调用的经验宝库,确保了在传授时能够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调解中心沈桂良告诉记者,调解中心的工作,是心态的转变,要秉持平等与耐心的心态。在心态上,要主动放下“架子”,与年轻同志平等交流,既传授老经验,也汲取新思维。更要认识到年轻干部的成长需要过程,必须怀有充分耐心,多给予实践机会,乐于见证他们一步步成长,这本身即是成就。其次,是路径的优化,推行“观摩-复盘-实践”的路径。改变单一理论讲授,转而带领年轻人“跟班实践”。先让其观摩真实调解,结束后立即复盘,共同分析“为何先聊家常”“如何抓住矛盾核心”等关键决策。待其有了一定基础,便鼓励其在老干部的支持下尝试独立调解,事后再共同总结得失。最后,是节奏的掌控,把握“从扶到放”的培养节奏。整个过程遵循“扶着走—半扶半放—放开手”的渐进原则。从共同分析案例,到让其主导、老同志从旁关键点拨,最终大胆放手,信任其独立判断。我们相信,适度的容错空间,是培养能独立担当的调解力量的必要成本。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