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通讯员:陈树军)贵州消息:近日,黔北山区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的文兴村,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来自陕西省西京学院的13名师生,带着行囊与满腔热忱,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一场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行动,就此拉开了温暖而又意义非凡的序幕。



在文兴村的小课堂里,普通话推广不再是传统的单调发音矫正。大学生们宛如一群魔法使者,精心设计了故事接龙、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游戏等趣味活动。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刻理解了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乡村,流利的普通话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外界精彩世界的大门。它让孩子们的歌声能够飘得更远,让少年们的梦想有了更广阔的表达舞台,仿佛为他们插上了飞向未来的翅膀。


美术课上,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握着画笔,虽然动作还略显笨拙,但眼中却闪烁着对美的渴望。山川河流、民族服饰在他们的画笔下渐渐成形,艺术成为了跨越年龄的无声对话。这不仅唤醒了乡村孩子对美的感知与创造力,更让他们在色彩与线条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而防溺水安全宣传课更是别开生面,模拟演练、情景问答取代了枯燥的说教。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自救技巧,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安全第一”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守护,更是对乡村未来的一种责任担当,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向阳小区广场的文化墙绘制,堪称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完美审美共鸣。大学生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深入村民家中,聆听老人讲述村寨的古老传说,欣赏妇女们绣出的精美民族纹样。他们将苗族的银饰图腾、彝族的火焰纹样与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元素巧妙融合,精心设计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当原本斑驳单调的墙面变得色彩明快,村民们纷纷驻足围观,孩子们更是兴奋地雀跃指点。这幅墙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装饰”意义,它成为了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让村民们在熟悉的符号中,重新发现家乡的独特之美;它是小区活力的象征,为邻里相聚的广场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更是大学生与村民共同创作的珍贵记忆锚点,让“共建共享”的理念在画笔的起落间自然生长,深入人心。


这场实践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施与受”的单向框架。大学生们带着知识与技能而来,却在与乡村的亲密碰撞中,收获了比知识更珍贵的成长。他们在方言与普通话的灵活切换中,深刻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独特价值;在村民递来的一碗凉茶里,真切读懂了那份淳朴的善意;在绘制墙画的协作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扎根大地”的创作力量。而对于文兴村来说,这些年轻的身影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服务,更是一种“可能性”的启蒙。孩子们透过大学生,看到了山外那个精彩绝伦的世界,心中燃起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村民们在文化墙的绚丽色彩中,触摸到了乡村更新的希望曙光;民族文化在青春视角的全新诠释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青春的脚步总是匆匆,终有一天会离开这片乡村土地。但那些被点亮的眼睛、被唤醒的审美、被加固的安全意识,以及那幅永远留在广场上的文化墙,早已将“实践”二字深深刻进了乡村发展的肌理。在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宏大蓝图中,这样的故事正在无数乡村不断上演。它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让青春之花在乡村的土地上绚丽绽放,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美好篇章。相信在无数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