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王玉伦 黄庆松 通讯员:朱志伟 ) 贵州消息:近日,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监测系统,惊喜地观测到5只通体金黄的黑叶猴幼崽。这可是今年以来该保护区记录到的第三批新生猴群,意味着这片全球最大的黑叶猴栖息地种群数量正稳定增长,我国喀斯特地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堪称一场保护奇迹!

黑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对栖息地环境那是极为挑剔。然而,麻阳河保护区独特的喀斯特峡谷地貌,却成了它们的理想家园。这里孕育着2300多种植物,其中140多种是黑叶猴的天然食源,7.2%的森林覆盖率,更是为它们构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在保护区陡峭的喀斯特岩壁间,5只成年黑叶猴警惕地守护着幼崽。那金黄的小家伙们,时而依偎在母猴怀中汲取温暖,时而试探着迈开步子,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生命的蓬勃,就像大自然派来的小天使,萌化了所有人的心。

63岁的护猴员肖治金见证了这一切。他说:“这些‘金宝宝’出生才半个月,要等1岁左右毛色才会慢慢变黑。以前想看到幼猴得靠‘运气’,现在每年都能记录到新生个体,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事。”肖治金从事黑叶猴保护工作已有35年,亲历了保护区黑叶猴从“零星可见”到“稳步壮大”的全过程,这其中的艰辛与喜悦,只有他最清楚。

为了让黑叶猴“吃得饱、住得好”,保护区可没少下功夫。不仅在猴群活动核心区种植毛桐、岩桑等本土食源植物,还打造了5亩补充林木基地。2022年启动的“动物自助餐厅”项目,更是彻底解决了黑叶猴四季食物供应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扩大生态缓冲区、实施人工商品林赎买项目,猴群家域面积较五年前增加30%,有效降低了近亲繁殖风险,为种群健康繁衍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工作不仅让黑叶猴受益,也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核心保护区村民黎仕友说:“家里的林子通过人工商品林赎买,拿到了近30万元补偿,当护林员,每年还有一笔收入,没理由不保护好保护区。”正是这种“生态惠民、惠民兴生态”的良性循环,带动了核心区300多户村民参与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保护机制,让“守护生态”成为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如今,保护区已建成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监测系统,222台红外相机与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猴群动态,破解了诸多繁殖规律难题。沿河自治县思渠镇红岩村村民陈桂香老人更是动情地说:“我们早把黑叶猴当亲人了,就算它们来吃庄稼,我们也不会驱赶,政府会补偿我们损失。”

麻阳河的成功实践,为喀斯特地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麻阳河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已稳定在72群、约550只,较30年前增长逾一倍,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麻阳河黑叶猴的繁衍故事,正成为我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困境,迎来属于它们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为麻阳河的保护成果点赞,为守护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加油!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