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琳)北京报道
北京小汤山,曾因应急救援、抗击非典而闻名于世。春潮涌动之际,全国第四届军地人才创新大会会务组于4月6日在此召开应急救援专题研讨会。军地事业推动者周玉春主任出席会议并结合大会七大课题,强调:"应急救援体系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需要军地协同、社会共治的创新突破。"会议释放明确信号:我国将加速构建“全域覆盖、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其中人才培育与基层网络建设成为关键抓手。这一战略部署,将在4月15日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军地人才创新大会上得到全面深化。
国家战略布局:从140万人才缺口看社会应急救援现代化攻坚
会议首次披露的"140万应急救援人才缺口"数据,犹如一记重锤敲响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警钟。自2019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我国虽建立起"全灾种、大应急"框架,但基层力量薄弱、专业人才断层等问题在疫情等重大考验中凸显。周玉春主任指出:"应急救援不仅是抢险救灾,更是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人民幸福指数的系统工程。"
面对人才培育的紧迫需求,国家军地防恐研究中心、国际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联手东方亿家应急管理(北京)公司、东方应急网(http://www.dfyjpxw.com)联合推出的"省市县三级体系建设模式"引发关注。其创新之处在于建立"培训-认证-实战"闭环:通过国家应急管理部授权的10+3天线上线下结合的强化培训,打造标准化应急救援员队伍;借助地级市运营中心,实现应急物资"交易-采购-仓储"智慧化管理。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参与门槛中"至少配备1名退役军人"的要求,既体现了军地融合特色,又为退役军人职业转型开辟新路径。
应急120:织就守护生命的最后一张网
当医疗120与应急120双网并轨,中国的应急救援体系正实现历史性跨越。会议重点研讨的"应急120"系统,将在地市级运营中心实现与原有急救体系的数据共享、资源联动。这个全天候响应的智慧中枢,不仅承担突发事件处置,更将应急知识普及、技能培训下沉至社区乡村。正如东方亿家应急管理(北京)公司董事长赵东升所言:"要让每个街道都有应急明白人,每个社区都有自救互助队。"这也正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提出的口号“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相契合。
这种"平战结合"的理念在青少年国防教育领域同样得到延伸。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断层、国防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会议提出"青少年军校"创新方案。通过将应急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建立初高中回流机制,既破解教育公平难题,又为国防事业培育后备力量。教育专家指出:"当孩子们学会包扎伤口的同时,也在包扎社会的安全漏洞。"
社会力量觉醒:330个地级市运营中心背后的产业新蓝海
会议披露的"地级市运营中心招募"揭开了我国社会应急救援产业化序幕。该方案包含智慧管理系统、10个专业岗位指标及应急大队建制,按照国家“每千名人口一名应急救援员”的规划,每个地级市区平均需培养4500名持证救援员。配合国家工信部200余个科技项目支持,无人机操作、智能调度等新职业应运而生。市场分析显示,应急救援产业作为万亿蓝海产业,将快速成为稳就业、促创新的新增长极。
时代召唤:每个人都是安全长城的砖石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这场会议传递出清晰信号:应急救援不再是政府单打独斗的事业,而是全民参与的时代工程。从退役军人组建社区应急队,到企业建设物资储备库;从青少年学习急救知识,到地级市运营中心的技术创新,一幅"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安全共同体图景正在展开。
正如纪录片《守护者》所诠释:"应急人的脚步,丈量着文明的温度。"4月15日,当第四届军地人才创新大会的钟声敲响,中国应急救援体系现代化的新征程将再次提速。这场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变革,正书写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军地新闻研究中心 宁振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