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2003年0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龙泉,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三省边际,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艺术珍品——龙泉青瓷。龙泉青瓷是以浙江省龙泉市的古代龙泉窑为核心,影响力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一种瓷窑系统。古代龙泉窑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粉青和梅子青两色为代表,釉质凝润;现代的龙泉青瓷以厚釉为主流,依然为翠青色产品,包括日常器皿和仿古陈设。青瓷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延续,解放前却几乎断烧,直到195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这一指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龙泉青瓷踏上复兴之路。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有言“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为弘扬龙泉青瓷文化,日前,世界华文媒体中国新闻中心负责人走进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教授,现任中国澳门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蔡亮宏进行实地采访,并前往龙泉,采访了亲自在陶瓷的胚体表面手绘书画的蔡亮宏。
有关专家学者告诉记者,蔡亮宏是齐白石门人,中国书画评估中心艺术顾问,尤以篆刻见长。蔡亮宏的艺术工作室被书画大家李立赐名为“风子草堂”,由此,蔡“疯子”的名声传遍业界,他的硬质微雕作品《红楼梦》刻在玛瑙材质表面,多达70万字,创下微雕史上多项第一,获世界吉尼斯纪录。龙泉市是青瓷之都、宝剑之邦,此次去往龙泉绘制青瓷,正是其心系瓷器这一传统文化于当代的发展,蔡亮宏表示,把中华的文化、华夏的文化精神留给后人,为龙泉青瓷的文化弘扬尽一份力。
记者了解到,传统工艺品中的现代科技的加入,一方面减轻了手工的负担,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品质的部分下降,手工艺品的未来依然值得商榷。但仍有像蔡亮宏大师一样的关心传统文化前途的老先生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记者打算深度挖掘,不断激发新一代的青年关注传统艺术,使得青瓷一直保持年轻的活力进行持续报道。
蔡亮宏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是第一批来到龙泉市画青瓷的人,而后逐渐盛行。现在的瓷厂,烧窑大多用煤气或电力,不似从前所使用的柴窑,虽然成本降低不少,但作品的成色与古法制瓷依然相差甚远。打卡龙泉的日子里,蔡亮宏几乎每日都前往一些民间的制瓷作坊,拿起素胚放置在海绵垫上,用菜盘子做墨碟,吹一把风扇,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乐在其中。
当地陶瓷大师向记者介绍说,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史研究其起源及工艺演变,涵盖材料科学、烧制技术及文化传承。陶瓷以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为原料,具有较高硬度和较低可塑性,经700℃烧制为陶器,1230℃瓷化后具备耐高温特性。中国制陶技术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原始陶器。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汉代创烧铅釉陶与青釉陶,北朝时期成功烧制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越窑秘色瓷与邢窑白瓷成为代表,唐三彩开创陶塑新形式。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色,龙泉青瓷与景德镇影青瓷蓬勃发展。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与釉里红,奠定制瓷中心地位。明代彩瓷技术突破,斗彩、五彩相继问世,清代珐琅彩与粉彩工艺进一步发展。近现代陶瓷工业通过非遗保护与校企合作推动创新,长治八义窑红绿彩瓷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第一抹彩虹”,平定刻花瓷通过博物馆展示与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传承路径。
中国记录新闻网所发布资讯欢迎转载、引用,务请注明来源。
评论